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一个红色群落的传奇
铁流 纪红建

  (接上期)
  许多人或许知道,莒,现在是一个县,但并不知道她曾经是一个州,一个国。莒县的辉煌淹没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了!莒县在周初为莒子国,至战国初期被楚国灭亡,后属齐国。郦道元《水经注》载:“莒子之国,盈姓也,少皞后。”少皞,即远古时代东夷族的部落首领,他及他的后代主要活动在山东一带。丰厚的文化一直滋养着这片火热的土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片土地上涌出了许多忠君爱国、耿直好义、树德建言、为官清廉的杰出代表。
  先祖的故事一直在这片土地上口口相传!行走在这个曾经为国的土地上,我们无不沉浸在她身上透射出的浓郁的文明气息之中,无不被大义之莒深深感动着。
  国士桥,位于莒县图书馆西南角,今青年路与文心路交会处。桥西、南两边原有古碑三块,石碑阴刻则讲述了此桥称之为“国士桥”的由来:
  春秋时期,莒国有个叫柱厉叔的人,他忠君爱国,智深虑远,但国君敖公昏聩,不学无术,忠奸不明,是非不辨。他多次直言进谏,无奈不被敖公信任。于是他愤而离莒,到一孤岛上居住,过着“夏用菱芡充饥、冬以橡栗为食”的孤苦生活。后来,暴虐不道的莒敖公终于被国人所杀。柱厉叔听到这个消息后痛哭流涕,决心回国,以死报国。朋友都劝他不要回去,但他却坚定地说:我今去以身殉国,以此警劝后世那些不识贤臣、类似敖公的国君,让他们再不要重蹈误国之辙了。柱厉叔毅然回归莒国,他站在五孔桥上,见城郭依旧,物是人非,阎闾破败,满目荒凉,不禁怆然泪下,便纵身跳到桥下溺水自尽了。后人推崇柱厉叔的高风亮节,便称誉他为“国士”,立碑以志,并将他殉国处的五孔桥易名为“国士桥”。
  成语“毋忘在莒”,意为不忘前事,莫要忘本。此成语便诞生在莒县。
  春秋时期,齐襄公昏庸,齐国内乱。他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纠和小白,为逃避杀身之祸,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小白由师傅鲍叔牙辅佐。第二年,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杀害,公孙无知自立为君。公孙无知即位的第二年春天,便被雍廪袭杀。小白历经艰险回齐国做了国君,也就是后来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为齐桓公。
  齐国强盛起来之后,一次齐桓公举行盛大的寿诞宴会。当时,满朝的文武大臣都来为齐桓公祝寿,个个山呼万岁,人人挖空心思地编撰祝酒词,去讨得君王的欢心。而此时,唯独鲍叔牙远远地坐在一个角落,一言不发。齐桓公看到了,就提高嗓门对鲍叔牙说:“你怎么还不给我敬酒呀?”
  这时,鲍叔牙起身离席,双手捧着酒杯,向前走了几步,躬身说道:我祝愿您不要忘记出奔在莒的那些艰难岁月!这句话弄不好是要招来杀头之罪的。但齐桓公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起身连连鞠躬施礼说:我与士大夫们都不要忘记鲍老先生的话,齐国的江山就将永远牢固,不受外敌侵犯了。
  在莒县城西九公里处有座山峰耸峙,风景宜人的浮来山。浮来山并不高,海拔不过298.9米,单从海拔来说,浮来山确实无法与那些名山大川比肩,但因一株树龄约4000年的银杏树而声名远扬。
  据《左传》记载:“鲁隐公八年,公及莒人盟于浮来。”
  这一记载便是指春秋时期莒国的国君莒子与鲁国的国君鲁公,在银杏树下结盟修好一事。
  银杏树前立于清朝顺治(公元1654年)的碑文如此记载:春秋时期,莒、鲁两国不和,纪国国君从中调解,莒、鲁两国国君于鲁隐公8年(公元前715年),会盟于这株大银杏树下。
  可见,莒鲁会盟之时,这株银杏已是参天大树。
  据专家考证,这株大银杏树历经20个朝代,在大禹治水之前就已经出生了,它无疑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活历史”。
  名刹总与名山相连,浮来山也不例外。

(未完待续)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0 版:爱阅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个红色群落的传奇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