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涛雒黄家羊肉面锅的
红色印记
  

刘运昌
  涛雒作为盐官驻地,可上溯到西汉时期。涛雒因盐而商,因商而盛,自清朝前期,就是一座商贾云集的商埠,是鲁东南商品集散中心,人烟密集,商铺林立,车水马龙,生意兴隆。小海码头是当时商品进出的主要港口,商船来往于上海、宁波、青岛、天津,大连等地,涛雒号称涛口,当时颇有名气。民国九年,涛雒商业达到鼎盛名声之大盖过县城,老字号多,仅挂牌商铺有72家,“车伙子当”中仅木轮手推车就有3000辆。海量流动人口,催生饮食需求,西大街路南,黄家面锅、张家饭馆;北大街高家面锅、协记、王家面锅。高家由高常祥带领三个儿子设立了“西记”。高、黄两家最有名,各有千秋,相比之下,高家面锅,声誉较高,生意兴隆。
  据黄家族谱记载,黄家族人明初自江苏东海迁右所居住,祖辈靠种地打工为生。直到1850年前后,黄家有一名叫黄荣晟的汉子,见商铺林立,商贾往来,于是,约同自家兄弟开办饭馆,在涛雒街糠巷子北头开小吃部,当时尚未挂牌,生意越做越大。多年经营,他发现羊肉生意很好做,于是主营羊肉,卖大饼、羊肉和羊肉面。后迁移至粮所北大门斜对面,这里大门朝北西屋三间,南屋三间,过道三间。饭店设在三间过道里,挂牌“荣晟饭店”。长期经验积累,摸索出羊肉面的门道,味道独特,别具一格,顾客啧啧称道,这便形成老字号“黄家羊肉面锅”的良好口碑。
  黄家羊肉面自有秘诀,煮羊肉待八分熟,即捞出羊肉块,剔除羊骨,切成薄片备用,骨头回锅。传说煮羊骨头汤一天24小时不停火,这叫老汤,停火冷却汤则变味,特别是夏天。切肉更讲究刀工,切肉当横切,斩断肉丝,入口易嚼烂,同样的火候横切比竖切口感脆而烂。好的羊肉汤,清澈透底,汤肉分明,清香扑鼻,深受顾客欢迎,俗话说:“吃了涛雒羊肉面,甭再围着天下转”。南到苏北,西至临沂,莒县、五莲、蒙阴,“黄家羊肉面锅”声名远扬。
  黄荣晟居住在糠巷子,因逢集时交易糠得名,今黄荣晟第十孙居住,进士丁守存的房子就在这个巷子。”张传玺的《涛雒旧事》载:“黄家天井,居民小院,以黄姓居多,在涛雒北门里糠巷子中间路北。”
  第二代传人黄为华,大约到清末年间,黄为华兄弟几人子承父业,继续经营,生意越做越红火。黄为华生四子,黄庆德、黄庆全、黄庆余等。
  第三代传人黄庆德(涛雒三村),抗日战争前,面锅三迁至涛雒老新华书店原址,房屋五间。字号“黄家羊肉面锅”。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冬,日军占领涛雒,有日军十几人。后来只剩一人岩间力男(曹长),其余6人为朝鲜籍。
  黄庆德(涛雒三村)承父业,他身材高大威猛,身强力壮,声音洪亮,性格刚强豪爽,不怕惹事,具江湖义气,善交际,人送外号“黄天霸”,汉奸也怕他三分。黄家羊肉面的鲜美味道,吸引鬼子汉奸光顾。特务班的特务经常到饭店吃饭。
  黄庆德三弟黄庆全,(1911年4月6日——— 1944年5月1日)黄庆全在抗日期间,公开职业,在涛雒汉奸队当差。实际从事地下工作,加入涛雒武工队,在魏振东领导下,利用面馆便利条件,结交“三教九流”,时常邀请特务吃喝,称兄道弟,感情“深厚”,取得特务们的信任。特务贪财,黄庆全小心试探以钱财利诱,分批从特务手中购买枪支弹药,然后传送武工队,转运武器困难重重,他先将枪支弹药包裹放在粪篓底,上面覆盖粪土,夜晚送到野外,由武功队员取走,有力支援日照的抗日斗争。据说黄庆全掌握城门钥匙,方便偷运武器。
  黄家人具有高度政治觉悟,投身革命工作,黄庆德善交际,懂得与各色人物打交道,暗中协助弟弟工作,留心日伪言谈内容,请日伪军吃饭,通过吃喝送礼,表面和伪军结交,取得他们的信任。套取敌人口中情报,提供给武工队。黄家羊肉面锅,成为地下联络点。
  谈起黄庆全的牺牲,黄庆德对侄子黄代昌说“你爸爸胆太大。“1943年秋,黄庆全在夹仓据点,与伪军喝酒,推杯换盏,将一干人马灌醉,偷取仓库保管钥匙,召集武工队员连夜搬运,一仓库的武器几乎被搬空。第二天,鬼子展开搜捕,黄庆全身份暴露,他本应及时撤离,可是母亲病危,他在母亲床前伺候,不愿离去。忽然有人喊:“老三,快跑,鬼子围上来了”,这时已经晚了,黄庆全在家中被捕,送往日照关押,惨无人道的鬼子汉奸,放洋狗撕咬,用刺刀刺,鲜血淋漓,惨不忍睹。黄庆全坚贞不屈,鬼子把遍体鳞伤的黄庆全,用偏三摩托带回涛雒游街示众,1944年5月1日这天,在今涛雒车站西刘家园子,被残忍杀害,一同就义的烈士,涛雒街丁立河、黄庆全,官庄张德生,另两位只知姓,王某、宋某。烈士遗体被扔到沟中,暴尸数日,鬼子扬言禁止收尸。黄庆德趁漆黑夜晚收尸,偷偷安葬。
  黄庆全为何铤而走险,不惜暴露身份,不是因为他胆大,而是八路军极度缺乏武器弹药,有歌中唱到“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每一颗子弹每一支枪,要靠战士的鲜血和生命夺取。
  黄庆全牺牲时年仅34岁,妻子怀有身孕,遗腹子黄代昌。为生活所迫她改嫁韩家营子,今黄代昌祖孙三代随村庄搬迁至汾水。
  黄庆全的姐姐遭受打击,精神失常,喜怒无常,日夜呼唤弟弟的乳名。家庭遭此变故,失去亲人的痛苦,妹妹患病,折磨着黄庆德,痛定思痛,一个念头涌上心头,报仇雪恨,血债血偿!
  丁宽祥的《旷视山房》记
  载:“旷视山房位于涛雒老
  街圩子内西南部,影壁南墙
  是一个池塘,东西长20米,南北宽10米,人们称它为“南大汪”(又称“石壕汪”)
  四周用石条砌成。七七事
  变后,山房人员皆逃亡他
  乡。鬼子侵占涛雒后,把山
  房作为司令部。”
  经过一番仔细谋划,趁鬼子夜间巡逻时段,他悄悄跟踪,跟踪到南门里西”旷视山房“祠堂附近,抓住一个日本鬼子,按进“石壕汪”溺毙。敌人认为被武工队干掉,此事不了了之。这个鬼子虽然着日军军服,其实是朝鲜人。
  黄庆全的底细到底谁告密的?确切消息难以打听,黄庆德怀疑一个汉奸,有次这个汉奸到饭店吃饭,他控制不住自己,向前卡住汉奸的脖子,几乎窒息,考虑在自家饭店太过显眼,黄庆德最后松手饶他性命。事后,该汉奸不依不饶,黄庆德通过请酒送礼,朋友劝解,破财消灾才摆平。
  涛雒黄家羊肉面流淌着烈士的鲜血!黄庆全名字镌刻在日照烈士陵园。岚山烈士陵园有他的墓位。
  1952年合作化时,由于政策原因饭店歇业。1972年黄庆德(涛雒三村)去世,享年70岁。
  黄家人丁兴旺,黄荣晟孙子十四人,黄家厨艺一脉相承。
  黄伟华三弟黄居华子黄庆贺,家传厨师手艺,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于日照县委、县政府食堂从事厨师工作,得到时任县长牟步善的好评。黄庆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退休。
  黄庆德儿子在东风汽车制造厂从事厨师工作,因工作出色,后从事后勤管理工作,科级干部退休,现在后人居住青岛。
  网上传闻,清末,涛雒是重要的盐场。清康熙二十二年,海运渐开,“估客(商人)云集、货船萃焉”……清朝末年,涛雒商贾云集,贸易繁荣,黄家由黄永桢、黄老七兄弟俩经营,设立“同会馆”。
  涛雒羊肉面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面粉由人工石磨研成标准“七五”面,每50公斤面粉加碱粉0.25公斤、食盐0.25公斤、水15公斤,搅拌均匀用手揉制,次数越多,面色越白,弹力愈大。然后,用擀面杖手工擀碾放皮,擀至麦皮薄如纸透明发亮,然后用刀切成四棱形。
  高、黄两家饭馆用羊,多系五莲山、乔子山及嶝山的优良品种,每只百斤左右。购来后圈养一段时间,随吃随宰。宰羊也很讲究,首先将活羊洗澡梳毛,开刀放血、刮皮掏脏、清水冲洗。然后,用口小肚大的罐形铁锅,慢火清炖至八万熟时,取出肉块,剔除羊骨,切成薄片备用。
  烹调羊肉汤时,将原汤、原肉(切好的肉片置于大锅)加酱油(1%)、大蒜(1%)、姜片(0.3%)、葱(5%)等佐料,进行泡制。吃时再加香油、醋少许,并加香菜或韭黄借以调味,并衬青头。
  翻阅多种资料发现,上述文字最早出自王海清的《涛雒羊肉面条》,载于《日照风物选萃》,1993年编辑发行,《日照文化简史》等引用。目前网上流传甚广,不过是人云亦云。
  网间传闻与事实不符。“荣晟饭店”属于涛雒三村,“同会馆”属于涛雒二村。
  黄永桢、黄老七兄弟俩年轻时在黄家羊肉面锅打工,开始做杂役,烧火、劈柴、打饼,跟随黄为华打工,日久天长懂些做羊肉的。
  厨艺,是否得衣钵真传不得而知。“同会馆”字号,始于解放后,大约成立于合作化以后,由黄庆龙与黄庆德(涛雒二村,今饭店大厨)的大爷合伙开办。解放后黄永臻、黄骄华,黄振华先后在汾水、赣榆县柘汪镇开办羊肉锅,1982年黄骄华回涛雒重新开办“同会馆”。黄永臻到黄庆德(涛雒二村,今饭店大厨)又历三代传承。按照非遗申请规定,其传承关系,不知算作“家传”还是“师承”。
  吃过羊肉汤的老人感叹,如今涛雒黄家羊肉汤不比从前,过去的味道难寻,在那没有味精的年代,黄家调制鲜汤有何妙诀。都说鱼羊鲜,或许涛雒近海,黄家是否用海味提鲜。
  当你喝一碗黄家羊肉面,酣畅淋漓,一股暖流升腾,黄家羊肉面流淌着烈士的鲜血。
  烈士的鲜血渐渐淡化,人们是否记得75年前,涛雒街两个女人无助的哭喊。一位失去丈夫,挺着大肚子,披头散发,呼天抢地;一位失去弟弟,神志恍惚,一遍又一遍呼唤呼唤弟弟的乳名,凄惨的悲鸣在涛雒街上空久久回荡……
  翻开历史,吹尽蒙尘,正本清源,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讲述人:黄代昌 李宗岩 李宗顺 李业春 赵廷记)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文化】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涛雒黄家羊肉面锅的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