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经山海
图片
  

赵德发
13
  祭海节的前一天,区政府办公室通知楷坡乡,区长支青生和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建强将出席祭海节开幕式。周斌立即召开党政领导班子联席会议,说区长、部长亲自参加祭海节,这是对楷坡乡的高度重视,我们一定要好好筹备,做到万无一失。说罢,他让吴小蒿汇报筹备情况,听完汇报之后说,为了把仪式搞得更加隆重,议程应该作出重大调整。小蒿,你抓紧起草一篇祭海文,明天由我宣读,然后再让船老大上香磕头。吴小蒿明白,书记是想在区领导面前露脸,但她觉得祭文难写。就说:“这种文章我怕写不好,再说,时间很紧张,下午要到月亮湾看节目彩排。”周斌指着孙伟说:“小孙你写。”孙伟说:“书记,我下午也要去月亮湾。”周斌发火了:“谁让你下午写?晚上写不行吗?十点前,你用微信发给我!”孙伟急忙点头答应。
  下午,吴小蒿和孙伟骑着摩托车去了月亮湾,等到参演人员到齐,彩排开始。一个个节目登场,演完一遍,关主席和孙伟指出问题,让他们改正。辛总向吴小蒿说,来演“斤求两”的“老花鼓”,是他的姨家表哥。
  演了一遍又一遍,终于全部通过,吴小蒿和辛总与主要演员握手,向他们表示慰问。辛总握着“老花鼓”的手开玩笑:“表哥,看你穿得花不楞登,差一点不认识了。”“老花鼓”却捅他一拳:“你是混阔了,不认识我了。你忘了到俺家要麦子的时候啦?”说罢,他搂住辛总肩膀,嘻嘻一笑,念起了顺口溜:
  过了五月十三汛,
  狗日的就把亲来认。
  提着两串臭螃蟹,捎着两根狗鱼棍。
  进门就把姨来叫,眼瞅着门后的大麦囤。
  吴小蒿问,他说的是什么意思,辛总说:“这是以前的事儿。是山民编出来贬低渔民的。过去渔民苦,因为交通不便,鱼货卖不出去,换不来粮食,好多时候挨饿……”
  吴小蒿问:“挨饿?那些鱼虾不能吃吗?”
  辛总说:“是能吃,但天天吃就不行。渔民终究还是人类,属于杂食动物,光吃鱼不吃粮也受不了。我小的时候经常饿肚子,八岁那年的一个早晨,全家七口人吃了一筐梭子蟹,我不到中午饿得直哭。为什么?因为梭子蟹春天鲜美,满壳是黄,可是下籽之后,到夏天它瘦得只剩下壳,我们叫它‘骷髅蟹’,没有多少肉。别的鱼虾也是这样,当令时很肥,过一段时间就没有肉,让人吃起来像嚼麦秸筒子。这样,怎样弄来粮食,把一家人的肚子填饱,就成了许多渔民很头疼的事情。麦收之后,他们更想弄来麦子,磨成白面,让全家人尝尝这种最好的粮食。五月十三左右的渔汛过后,渔民们收了鱼货,就跟住在山岭、平原的亲戚走动起来,跟他们以物易物。亲戚们也明白,就将新麦子送给他们一些。我当年就跟着哥哥走姨家,拿鱼换了点麦子,回家磨成面,吃了一顿面条,几顿面疙瘩。但是,有的亲戚并不情愿,就编出了这种歌谣。”
  吴小蒿说:“这歌谣很有意思,‘进门就把姨来叫,眼瞅着门后的大麦囤’,多生动多形象呀。‘捎着两根狗鱼棍’什么意思?”辛总说:“狗鱼是一种鱼,身子很长,肉很香。”吴小蒿说:“你不说这些,我还真不知道渔民的苦处,不知道渔民和农民的这种关系。”她转脸对孙伟说:“你作为文化站长,应该把这些民谣记录下来,因为它反映了那个时代。”孙伟说:“对,我记下来。”
  傍晚回到楷坡,吴小蒿嘱咐孙伟,别忘了写祭海文,孙伟说,忘不了,我写完了先给你看。
  到了九点,还不见孙伟发过来,吴小蒿在宿舍里坐立不安。她想,这种文章很难写,要有深厚的古文底子,孙伟是学财经的,能不能写好?万一憋不出来,怎么向书记交代?她甚至想起了当年吊死在这间宿舍的那个年轻秘书,转脸看看后窗,心惊肉跳。
  九点半,她发微信问孙伟,写得怎样,孙伟回复:刚刚出炉。接着发了过来。吴小蒿打开一看,发现那篇三百来字的祭海文四字一句,古雅深奥,心想,孙伟的学问真是不小。但一转念:这家伙是不是抄来的?复制一段,百度一下,原文果然出来了,孙伟只是稍加改造,将地名和时间改了改。她还发现,网上有好多现成的祭海文,版本大同小异。她在心中感叹,现在的网络,真是要什么有什么。不过,把别处用的祭海文拿来用,涉嫌抄袭,不太合适。(连载七十三)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悦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经山海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