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一个红色群落的传奇
  

铁流 纪红建
  (接上期)
  在苏联的四个月中,要到各地去参观,算起来有三个整月是在火车上度过的。在那里,他们是外宾,享受的待遇不错,睡软席卧铺,四个人中间还有一张小桌子。吕鸿宾很多关于苏联的记录,基本上是在火车上完成。火车一路咣当咣当,一路一摇一晃,加之吕鸿宾还晕车,头疼恶心,写起来非常费劲。怎么办?吕鸿宾对同行的人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在不记,回到国内,可能就忘了。于是,他采取用“自己心里明白”的办法,画圈圈记点点的,像记提纲一样地记下来了。在吕鸿宾的记录本上,有各种各样的暗号,有同音代替的字。有时候,他一句简单的话,能够代表很多事情。只要他看了记录本上那短短的几行,或是圈圈点点,就能让他回想起很多事情,能说出很多苏联人民生活和农业集体化的经验。
  这四个月,吕鸿宾是一种学习和丰收,更是一种折磨式的历练。这四个月,他密密麻麻记了六本日记,约13.2万字。他是用如此笨拙的办法记录的,该凝聚了他多少的汗水和心血呀!回国后,吕鸿宾的日记在有关方面老师的进一步整理、修改下,成为了一部比较齐全的访苏日记。第二年初,《吕鸿宾访苏日记》由华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社会主义集体化要打破“吃大锅饭”的思想。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关注,更引起了中央的重视。
  翻阅着这本小小的发黄的册子,让我们依然感受到吕鸿宾的炽热情怀和真知灼见。他在日记《打破“吃大锅饭”的思想》中这样写道:
  我们中国农民,常常有一种“吃大锅饭”的思想,以为到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一起吃大锅饭,一切东西不分你的我的,因此有些人生产也没有劲了,说:“生产干什么,反正将来吃大锅饭”。我在这次参观中,知道苏联也曾经发生过“吃大锅饭”的思想。我们在斯塔夫多波尔边区时,有一个苏联朋友卡青同志告诉我们说:在开始建立集体农庄时,因为没有经验,有些人强迫着把农民的家畜,生活上用的东西都拿来公有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吃大锅饭”的思想),结果农民都不满意,富农们就乘机起来破坏集体农庄,并杀死很多工作人员。幸亏,这事给斯大林同志知道了,发表了一篇叫《胜利冲昏头脑》的文章,才纠正了这个偏向。所以,集体化和“吃大锅饭”完全是两回事,集体化是自愿的,是“按劳取酬”的,个人劳动所得,是可以由自己支配的,吃饭也是一家家分开的。谁劳动的好,生产上有成绩,谁的收入也就多。房屋、家畜和生活用品,也不是公有的。吃大锅饭的思想是要不得的,苏联的经验教训,我们也要记住呀!
  从这本小册子中,我们不但读到一个农民的热情、理想和对新国家、新制度的尊崇,更读到了一个基层村干部对如何搞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吕鸿宾不仅带着他那13.2万字的日记回到了爱国村,还带回了国务院发的一个大奖状。爱国村的人道:吕书记带回了致富的宝书,也带回了尚方宝剑,好好跟着他干吧。国务院的大奖状,那还得了。
  说到这里,杜作松很兴奋很激动地告诉我们说,那张大奖状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写的,以前就挂在大队办公室的中央,现在保存起来了,放在了县档案局。从苏联回到庄里后,老模范就跟俺们说,苏联经验虽然不能完全照搬,但很多经验还是值得俺们学习的,他根据苏联集体农庄“定质、定量、按件记工”的办法,开始实行“定量、定工、定质、定时”四定劳动管理制度,后来他又创造了九级定额管理制度,他这样做的良苦用心就是要打破“吃大锅饭”的局面,实行“多劳多得”。老模范的这一想法一提出,俺们社员都拍手叫好啊,积极性可高啦!
  吕鸿宾不仅肯学、敢干,敢于探索,还敢于说真话,实事求是。
  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生产上的瞎指挥、浮夸风盛行。如在爱国村搞大地围田化,本来是涝洼地,把水围住,结果涝得更厉害。为了扩大高产作物面积,涝洼地里种地瓜,不但不能增产反而减产。
  (未完待续)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悦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个红色群落的传奇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