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
图片
  

阎崇年/著
  史书评说刘基:“帷幄奇谋,中原大计,往往属基。”夺取中原的大计,多是刘基提出的。所以刘基在军有张良之称,而谋略又有诸葛之喻。刘基晚年被朱元璋疏远,又有病,获准还乡,隐逸山中,每天饮酒下棋,口不言功(从不提自己过往的功劳),六十五岁时死去。
  刚才以刘基为例,讲了朱元璋开国时身边任用的文臣,下面再介绍一位武将,就是徐达。
  明朝开国武将,其中六人有“六王”之誉: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宁河王邓愈、东瓯王汤和、黔宁王沐英。此处重点介绍中山王徐达。
  徐达(1332—1385),安徽凤阳人,出身农家,二十二岁起跟随朱元璋。率军攻安庆,斩首万人,擒三千人,获大胜;率二十万军攻苏州,大败张士诚,俘虏二十五万人;洪武元年(1368年),率军攻克大都(今北京)。
  徐达为什么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呢?首先是他制定严格的军纪:“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也就是说,士兵不许抢夺百姓的钱财,不许毁坏百姓的房屋,不许擅自离开军营。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明军攻进大都时,他派兵千人守宫殿门,令太监护视皇宫里的宫女、妃嫔、公主,禁止士卒横行不法。官吏平民因此得以安居乐业。除了军纪严明,徐达还能与兵士同甘苦,兵士无不感恩效死。徐达有一个优点难能可贵:越是取得大的胜利,他就越是谦虚谨慎。当他获得重大胜利,部队凯旋,到达金陵,军民夹道欢迎时,他没有骑着高头大马走在前列,而是一个人乘坐小车回到家里,招待儒生,在一起谈议终日,雍雍如君子也。徐达官居右丞相、魏国公、大将军,相当于总理级和元帅级的地位,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朱元璋给他造了新府,他就是不搬。后来朱元璋建了皇宫,就请他搬到原来自己住的地方——— 吴王府——— 去住,他还是不搬。于是,有一天,朱元璋请他在吴王府喝酒,把他灌醉,让人把他抬到吴王府原来朱元璋的床上。徐达醒来之后,一看不对,立即到朱元璋面前跪着请罪,还是居住在旧房子里。朱元璋曾经称赞徐达说:“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以上我们追溯了故宫的源头,就是朱元璋建立明朝。朱元璋之所以在元末乱世脱颖而出,成就霸业,是因为他具有高于其他人的雄才大略,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指导方针,又善于任用杰出的文臣和武将,上下一心,拼力奋斗。故宫的开创,就是靠着这种团结和打拼的精神。
皇宫秘闻——建文帝朱允炆的传奇
  朱元璋在世时,他的太子朱标去世了,朱元璋没有把皇位传给其他儿子,而是传给了朱标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朱允炆年号建文,所以一般称他为建文帝。
  朱允炆继位当年,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就举兵造反,兵锋直指南京。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也就是夺取侄子朱允炆皇位的战争,率军打进南京皇宫。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呢?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也成为明宫六百年来一桩历史疑案。
  这是怎么回事呢?故事要从一个神秘的“盒子”说起。
  燕王朱棣攻入南京皇宫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他派兵四处搜查,又派人找太监询问,却找不到建文帝的踪影。这时,有人从灰烬里找到一具烧焦的尸体,朱棣立即上前大声说:“你这小子无知,至于走上绝路吗?!”也就是认定这具尸体就是建文帝,他已经烧死了。当时,没有DNA检测,怎么知道并证明这就是建文帝的遗体呢?就连《明史·恭闵帝本纪》对这件事也是含含糊糊,记载了三种说法:一说“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二说燕王遣中使在火中找出帝、后尸体,八天后埋葬了;三说“或云帝由地道出亡”,就是建文帝由地道逃走了。三种说法,互相矛盾。
  那么,这位二十六岁的建文帝是死于皇宫火中还是逃出皇宫了呢?如逃出皇宫,他逃出去以后干什么呢?最后归宿在哪里?
  这个疑案直到今天还没有破解,众说纷纭,仍是个历史疑案。以下介绍其中一种说法。
  建文帝得知燕王已经兵临城下,慌了手脚,不知所措。翰林院编修程济出了一个主意:“不如逃出宫去。”怎么逃呢?少监王钺说:“当年高皇帝朱元璋去世前,留下一个盒子,说如果遇到大难,就拿出来,盒子收藏在奉先殿的左偏殿。”大臣们都说:“赶紧取过来!”不久,王钺取来一个红色铁皮盒,两把锁,灌了铅。程济砸碎铁盒,发现三张度牒,也就是三张和尚“身份证”:一张给应文,一张给应能,一张给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一应俱备,另有白金十锭。
  建文帝说:“这是老天安排的!”程济当即给皇帝剃发。建文帝持应文和尚的度牒;吴王教授杨应能自愿剃发随亡,持应能度牒;监察御史叶希贤说:“我的名字有‘贤’字,无疑就是应贤。”也剃发,持应贤和尚度牒。
  盒子里还有一封红笔写的信,说:“应文从鬼门出去,其他人沿着水关御沟出去,黄昏时,相会在神乐观的西房。”
  建文帝顿时悲痛大哭,急命点火烧毁宫殿,趁乱逃出皇宫。
  逃出皇宫后,往哪里逃呢?建文帝本来想逃往云南,投奔黔宁王沐英后代家中。有一位名叫史彬的说:“往来名胜,东西南北,都是我们的家。”意思是哪里安全就去哪里吧。从此建文帝一行东躲西藏,南奔北逃,颠沛流离,朝不保夕。他们先后奔波于云贵高山野岭,两粤峡谷江河,四川高原丛林,江苏偏僻寺庙,浙江荒野道观,还有陕西等地。他们穿着袈裟,捧着陶钵,昼不得食,夜不得宿。
  建文帝最大的享受,就是偶尔到原属下家里暂避,比如今苏州吴江史彬家。他先后去过四次。
  第一次,建文帝刚逃出宫不久,史彬全家既恭敬又惊吓,接待逃亡的建文帝一行,把他住的小院改名为水月观,建文帝还亲笔撰文。刚住几天,礼部行文州县,严查建文帝下落。建文帝一行仓促星散,另行逃亡。
  第二次到史彬家,建文帝着破衣烂衫,黑瘦憔悴,不堪入目,住留三天,匆匆离去。
  中间有个插曲。工部尚书严震直奉使安南,竟然在云南山里的路上与建文帝相遇,两人相对而泣。建文帝说:“何以处我?”(你将怎么处置我?)严震直回答:“上从便,臣自有处。”(您随便,我自有办法。)后来,严震直吞金自杀。
  建文帝在云南白龙山搭个草庵,非常狼狈,见史彬来看他,就问:“你们有没有带来地方特产?”因为史彬是苏州人,从小在南京长大的建文帝很喜欢史彬带来的苏州特产,吃过之后,建文帝说:“不食此味,已三年矣!”
  第三次,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建文帝与史彬在旅店相遇,史彬告诉他,朱棣已经死于榆木川,建文帝很高兴,就和史彬一同来到史彬家。
  第四次,又过了十年,宣德九年(1434年)五月,建文帝再到史彬家,这时史彬已死,建文帝悲悼了很久才离去。(连载三)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悦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