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
图片
  

阎崇年/著
  一天,正德帝跟老虎耍斗,结果老虎突然逼近皇帝,在这危险时刻,江彬及时猛扑过来,皇帝得救。从此,江彬得到正德皇帝的宠信,被赐以国姓朱,并被正德帝认作干儿子。
  江彬多次向正德皇帝夸耀,宣府乐工里的妇女美丽多姿,劝他亲赴宣府,驰马疆场,游历边塞,这样江彬自己也可以衣锦还乡。正德皇帝很想外出远行,而且宣府、大同又接近蒙古草原地区,可以炫耀武功。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德皇帝换了便服,悄悄出了德胜门,刚到沙河,就被闻讯追来的大学士梁储等赶上。他不听劝阻,继续前进。到居庸关,巡关御史张钦拒绝放行,正德皇帝无奈,只好返回。不久,正德皇帝又秘密出德胜门,直奔居庸关。御史张钦正好出关巡视,皇帝得以顺利出关,到了宣府。
  这时,蒙古鞑靼小王子率领五万兵马,分道南下朔州,与明军总兵官王勋所部在应州(今山西应县)激战。正德皇帝亲率江彬等人增援应州。正德皇帝亲冒矢雨,临阵督战,斩敌首一级。这次战果:斩敌首十六级,官军死五十二人,重伤五百六十三人。正德皇帝兴奋不已,为应州木塔题匾:天下奇观。
  这次西巡以后,正德皇帝在京城就再也住不下去了,频繁去到宣府、大同和太原等地,驱驰数千里,沿途都被骚扰。给事中石天柱写血书进谏,劝皇帝停止这样的行动,内阁也提出警告说:“如此不亲政事,往昔宗藩之乱又会发生。”但正德皇帝一概置之不理。
  西巡之外,还有南征。正德十四年(1519年),正德皇帝提出要南征,舒芬等一百〇七人上疏谏止正德皇帝外出巡游。于是发生了一场君臣之间的激烈冲突。
  正德帝震怒,命舒芬等一百〇七名大臣跪在午门前五天,期满后再每人廷杖三十。
  舒芬,江西进贤(今属南昌市)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考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他神态端庄,一脸正气,每天都端端正正的,没有倦容。他是翰林院的文官,并不是御史,但他有骨气,敢建言。如舒芬等一百〇七名大臣被罚跪在午门前,连续五天,堂堂朝廷,成何体统!
  官员张英见皇帝不理不睬,便“自刃以谏”,就是以自杀的方式,促使皇帝接受大臣建议。幸亏在场的卫士发现,上前夺下他手中的刀。五天过去了,舒芬等一百〇七名官员在午门前遭到廷杖。后来又增加了关押在锦衣卫监狱的官员黄巩等三十九人。这样,一共有一百四十六人遭到廷杖,十一人当场被杖死。那位张英虽然自杀未遂,这次却被杖杀了。舒芬被廷杖之后,伤势严重,被抬到翰林院的院里。翰林院掌院学士怕得罪上司,“命摽(biào)出之”,就是要把他架出去。舒芬说:“吾官此,即死此耳!”(我在翰林院做官,就死在翰林院!)后来,他被贬官至福建,带着创伤,离京上路。
  舒芬在廷杖中捡了一条命,熬到正德皇帝死。嘉靖皇帝即位后,给他官复原职。回到北京的舒芬不改诤臣气节,他会同杨慎等为“大礼议”谏言,跪伏在皇宫左顺门,哭谏,结果又遭到嘉靖皇帝的廷杖,还被罚俸三个月。不久,舒芬的母亲病死,他回到老家治丧,不幸病死在家里,年四十四岁,世称“忠孝状元”。《明史·舒芬传》赞曰,舒芬的谏言惊人恳切,而且他清廉律己,行为没有瑕疵,就像诸子先贤那样,足以矫正文人官吏的浮夸之风。以舒芬为代表的明朝士大夫有高尚的精神,高扬的正气,宁死不屈,坚持正义!
  正德帝廷杖大臣这场风波后不久,宁王朱宸濠以入朝监国为名,举兵叛乱。战报传京,正德皇帝决定亲征,借此机会去南方转转。部队刚到良乡,就得到王阳明的捷报:宁王抓住了,叛乱平息了。正德帝不肯班师,继续前进,一路上游山玩水,勒索地方,十二月到扬州,渡长江,到南京。这时,淮扬地区闹大饥荒,竟然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七月,经过随行大学士梁储、蒋冕等苦苦相劝,正德皇帝才开始考虑回京。闰八月,献俘礼仪在南京举行。献俘是古代的一种仪式,把俘虏献给宗庙,显示战功。正德帝身着戎装,统帅将士,命将朱宸濠等解开捆绑,让其乱跑,再指挥士兵擂鼓鸣金将其抓获。正德帝觉得还不过瘾,又要把朱宸濠放到湖上,再亲自去抓获,经大臣劝解,才算作罢。
  献俘之后,正德皇帝从南京回北京。九月,途经淮安的清江浦,皇帝游兴大发,独自泛舟捕鱼,结果船翻了,皇帝掉进湖里。左右急忙救起皇帝,侍卫们高呼:“万岁,龙也!龙玩水呢!”这位真龙天子在惊吓中受了风寒。十二月,车驾到达通州,皇帝赐朱宸濠自尽,焚尸扬灰,其亲属十人被斩首。进京之后,在正阳门前举行了盛大的凯旋仪式。俘虏及其家属都列队,活着的插上标牌,写上姓名,死了的把头颅挂在木杆上,都挂上白色的飘带,远远望去,白色弥漫。正德皇帝一身戎装,立马于正阳门下,看了很久,非常得意。但是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四天后,正德皇帝大祀南郊,只拜了一拜,就口吐鲜血,趴在地上,从此卧病不起。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正德皇帝死于豹房,才三十一岁,死时只有两个太监在身旁。正德帝死后,他没有留下皇子,皇位传给谁呢?
王阳明——从午门廷杖到此心光明
  近些年来,王阳明和他的学说引起很多人的关注,甚至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王阳明跟故宫有什么关系?至少有“一甜一苦”的亲密接触———“一甜”就是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来到皇宫参加殿试,金榜题名,考中进士;“一苦”就是在午门东庑遭到廷杖。
  明清时期,无论哪位皇帝入主皇宫,都推崇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学说。而儒学自春秋战国之后,历经两千多年发展,有过三次高峰:第一次在西汉,董仲舒将儒学推衍成为经学;第二次在宋代,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第三次在明朝弘治、正德年间,形成王阳明的心学。接下来讲王阳明——— 从午门廷杖到此心光明。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原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生下他,他到五岁还不会说话。这位王守仁后来在绍兴的阳明洞旁盖房子居住,所以被称为王阳明。王阳明九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王华考中状元,后来做了弘治帝的老师。他十一岁时,父亲接他和祖父住到北京。路过镇江金山寺,祖父带他和朋友们饮酒吟诗。王阳明当众吟了一首诗: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有人就说山比月亮大。)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就会看到山小,月更阔广。)
  他不仅出口成诗,而且诗意高远,内含哲理。
  (连载二十八)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悦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