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
图片
  

阎崇年/著
  到朱厚熜即位,原来的帝系是继续往下传,还是开始新的帝系呢?这就发生了激烈的所谓“大礼议”之争。
  按照皇太后和内阁的设计,选朱厚熜继位,是把他过继给弘治皇帝,成为刚刚去世的正德皇帝的弟弟,然后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继承原来的帝系。但是这个设计很快就被十五岁的朱厚熜打破了。
  朱厚熜从安陆(今湖北钟祥)到北京,应该从哪个城门进入皇城?朱厚熜是过继给弘治帝做儿子,是以未来皇太子的身份进宫,于是礼部按太子即位礼仪,请朱厚熜从东安门进皇城。朱厚熜却说:“皇兄遗诏里说,让我即位当皇帝,礼部这么说算是怎么回事!”礼部回复说:“您现在还没继承皇位呢。”于是朱厚熜的车驾就是不进城。双方僵持不下,礼部没有办法,只好同意他走天子的专用路线,从大明门的中门进入皇城,然后通过承天门(天安门)、端门、午门的中门进入皇宫。
  很快,朱厚熜的母亲蒋氏也从湖北安陆州来到北京,她应该从哪个城门进入皇宫?礼部奏请:“圣母到京,宜由东安门入。”朱厚熜母子认为,蒋氏是以太后身份进宫的,要从大明门的中门进城。礼部退一步说,那就从大明门左侧的门进城。朱厚熜母子还是不同意。正僵持着,蒋氏生气了,闹起脾气,干脆不进城了。朱厚熜听说后,就痛哭起来,说不当皇帝了,要“奉母归”——母子都回湖北老家去。这可把大臣们吓坏了,如果他们母子都回老家,空缺的皇位怎么办?最后只好妥协。蒋氏这才从通州起程,由大明门的中门进入皇城,依次走各门的中门,进入皇宫,和儿子朱厚熜团聚。
  这两次风波透露出,朱厚熜并没有给弘治皇帝做太子的想法,而是要直接做皇帝,这和朝廷原来的设计是完全冲突的,预示着更大的宫廷礼仪———“大礼议”——的风暴即将到来。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在皇极殿(太和殿)登极,年号嘉靖,就是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坐上宝座后,就要给大行皇帝和自己的亲生父亲上尊号。首辅杨廷和等人主张,尊孝宗弘治皇帝为皇考(古人称死去的父亲为考),而尊兴献王朱祐杬为皇叔父。嘉靖皇帝不同意。这时,刚考中进士的张孚敬(后改名张璁)和桂萼,揣摩并迎合皇帝的意思,提出尊其亲生父亲朱祐杬为皇考,孝宗弘治皇帝为皇伯父。这就意味着,嘉靖皇帝不是继承永乐到正德一脉相承的帝系,而是要开始新的帝系,即从成化皇帝往后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再到自己,撇开了弘治帝和正德帝。这就是所谓的“大礼议”。
  嘉靖帝为了达到目的,首先拉拢首辅杨廷和,先后用加爵位、增俸禄、赏珠宝、赐喝茶等方式,做杨廷和的工作。但是杨廷和不肯顺从,先后四次谢绝了皇帝的封赏,还写了将近三十份奏疏,阐明自己的意见。于是,嘉靖皇帝让杨廷和辞职回家。
  嘉靖三年(1524年),杨慎、丰熙等大臣二百余人,为“大礼议”跪在皇宫左顺门外力谏,高呼:“高皇帝!孝宗皇帝!”嘉靖皇帝派太监让他们退下,从早到午,他们硬是不退。皇帝下令抓八人震慑一下。其他大臣非但不退,反而大哭,声震阙庭(声音大得震动了宫殿)。嘉靖帝大怒,命太监把这些官员的名字全部记下来,一百九十三人被下诏狱(诏狱是皇帝直接管控的监狱,关的一般都是高官),四品以上官员被剥夺俸禄,五品以下官员一百八十余人被廷杖,致杖死十七人。
  最终,嘉靖帝尊弘治皇帝为皇伯考,张太后为皇伯母,他的亲生父亲为皇考、亲生母亲为圣母,并昭示天下。嘉靖皇帝以廷杖、关押、谪戍、免职、减俸、杀头等措施,压制反对意见,使自己的意志得以实现。
  接下来是太庙之争。太庙是皇帝的宗庙,供奉皇帝的祖宗。嘉靖帝觉得他的父亲也应该有庙号,牌位也该供入太庙,但这显然不符合明朝朱氏祖宗家法。只有生前是皇帝的人,牌位才能入太庙,而兴献王虽然被儿子嘉靖帝追尊为皇考,但毕竟没有真的当过皇帝,所以根本不够资格。大臣和嘉靖帝相持不下,只好采取折衷办法,在太庙旁边建一座献皇帝庙。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嘉靖帝还是尊他的父亲为献皇帝睿宗,不仅将其牌位入了太庙,而且位子在正德皇帝之上。
  南京太庙就更热闹了。嘉靖十三年(1534年),南京太庙被大火烧毁,借这个机会,嘉靖帝下令改变太庙的规制。太庙原来是同庙异室制,就是把先皇帝的牌位都供在太庙大殿里,但是给每位皇帝的牌位隔出单独的隔间。嘉靖帝要改成多庙制,就是给每一位先皇帝都建一座庙,共九座庙,同时在九座庙旁边给自己的父亲建世庙,这样十座庙排在一起,就看不出哪个是太庙,哪个是世庙了。结果,嘉靖二十年(1541年),这些庙全部被烧毁。嘉靖帝认为是上天惩戒,很害怕,于是恢复了原来的太庙,但还是趁机把兴献王的牌位也奉入太庙。
  至此,长达二十年的“大礼议”之争才告结束。
  所谓“大礼议”,争论的基本内容是封建礼制。礼乐制兴度和祭祀典礼,在封建时代是国家第一等大政。“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最重要的大事有两件:一是祭祀,二是军事。)“大礼议”之争,争论的问题在今人看来似乎是小题大做,但在皇朝时代,这是关乎国家命运和皇室兴衰的大事,直接涉及皇权的强化和削弱。朱厚熜利用手中的皇权,以倔犟性格和执拗偏颇,压制了大多数朝臣的反对意见,取得了胜利。通过“大礼议”,嘉靖帝坐稳了皇位,掌握了皇权。

大江东去——被贬戍的状元杨慎
  前面讲到内阁首辅杨廷和,主持朝政三十八天。杨廷和有一位状元儿子,就是写下千古名篇《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杨慎。
  杨慎(1488年—1559年),四川成都人,正德朝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儿子。杨慎从小聪明,十一岁能写诗,十二岁仿写古文,让年长者惊异。大学士李东阳很赞赏他,收作门下学生。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得了殿试第一,就是中了状元,才二十四岁。杨慎崇拜有学问的人。有一次他路过镇江,专门到丹徒拜见告老还乡的原内阁首辅杨一清,阅览他家的藏书。杨慎提出的问题,杨一清都对答如流,有些原文还能背诵。杨慎既惊讶,又敬佩,于是更加勤奋,博览群书。杨慎常对人说:“天资聪明靠不住,德业进步,要从学问中取得。”
  杨慎虽然学习考试一帆风顺,但是步入仕途以后,处处坎坷,步步艰难。他继承父亲杨廷和那种忠耿执着的家风,不做佞臣,而做忠臣,却赶上皇帝荒唐固执。
  (连载三十一)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悦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