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一个安东卫进士的南渡北归
——苏京评传
  

赵燕云
  如此一来,海上碑二人题词的深刻含义就呼之欲出了。
  “星河影动”“撼雪喷云”暗喻天下百姓不甘屈服,万众一心共抗满清的壮烈形势。“万斛明珠”“砥柱狂澜”二句则寓意更深,明确了王铎和苏京要当中流砥柱,抗击满清,匡扶社稷的决心。“万斛明珠”谐音“万呼明主”,表达出王铎和苏京急切希望朝廷出现贤明的君主顺应万民之命中兴大明的心声,而此两句题词立着书写,也是有立志的意思在里面。
  王铎和苏京毅然把家眷留在安东卫,冒着生命危险在乱世中赶往江南,直奔南京。没想到的是,王铎和苏京投奔的南京福王小朝廷,实权已经把持在奸党马士英和阮大铖等人的手里,他们把主要精力用于排斥异己贪图享受准备投降上,而正直贤明的史可法等人却被排挤打压,王铎虽然有个东阁大学士的虚名,却没有任何实权。
  苏京的处境更差,被安排了个有名无实的监军官职,跟随史可法等人去江北监督高杰、刘泽清、许定国等军阀防御满清从北面的进攻。连史可法这样名声煊赫的明朝重臣都无法管理这些拥兵自重的军阀,苏京的监军处境就可想而知了。
  一年以后,史可法在扬州壮烈殉国,苏京在乱军中幸免于难,避祸回家。满清大军长驱直入,王铎和钱谦益等南明大臣出南京城投降,王铎遂成大明贰臣。王铎在1645年下半年再次回到山东日照安东卫接家眷去北京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劝说苏京向满清屈服,后人只知道王铎给苏京的父亲写了一千多字的碑文来感谢好朋友对他和他一家的患难照应,这就是著名的《苏雨望墓碑》。
  但苏京的确是没有在当时跟着王铎投降满清,他为了躲避满清的搜捕和迫害,东躲西藏了两年之后,终于在1647年,为了整个家族的安危,无奈地只身进京,拜倒在满清皇帝面前,再次和自己的好朋友王铎走到了一起,成为满清的一名大臣,背负起万世的骂名。在内心无时无刻的折磨和痛悔中,王铎和苏京先后在1652和1653年郁郁而终,彼此相隔不到一年。二十多年以后,阎毓秀题刻的“难为水”,似乎在某种意义上也正契合了王铎和苏京二人这种无可奈何的命运。
  以上是摘录,也不失一种猜测。
  海上碑坐南面北,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因势造形,巧夺天工。此碑涨潮之时没入海中,落潮之时露于浅滩。虽历经沧桑,但依然字迹历历在目,清晰可辨。
  海上碑题刻于具体哪年,未有史料明确记载(多认为苏王四幅刻于顺治元年,即1645年)。但作为万里海疆唯一的古代碑刻,的确独一无二。
  碑文刻于海边一片礁石之上,共五幅文字:其中“星河影动”“撼雪喷云”两幅为苏京题写,有其名字落款。“万斛明珠”“砥柱狂澜”未有名款,但普遍认为是王铎题写。
  “难为水”则是清初的阎毓秀所题,较苏、王二人题刻稍晚。
  按照一般化的理解,“星河影动”应该是概括大海的夜景。夜晚的大海星月皎洁,潮平波稳,此时万顷大海空阔寂寥,微波上跳动着银光,闪烁变幻。再延伸下去,“星河影动”之时正是潮涨潮落之间的平静。在经历了山河易主改朝换代的巨变之后,月夜彳亍于这荒凉的海边,面对大海的浮动变幻又转瞬即逝的光影,苏京心中闪现出“星河影动”自是感慨非常。
  “撼雪喷云”位置居中,字也略大。这应该是大海白天涨潮的景色。巨浪滚滚而来,撞击在礁石上的巨浪随着一声巨响化为碎水乱琼冲天而起,“撼雪喷云”当真是再贴切不过。
  “万斛明珠”与“砥柱狂澜”是竖行文字,在苏京题字的左边。
  “万斛明珠”也描绘的是大海的夜景,而且应该是夏天的大海夜景。夏天,随着水温的升高,海水中会发光的浮游生物和发光细菌大量繁殖,海水会发出红、黄、蓝、绿等各种光色。在漆黑的夜晚,亮光浮现海中如燃烧的火焰。有时,大片的海水涌起,如亿万颗晶莹闪亮的夜明珠不断喷上空中,再从空中倾泻而下,如同向大海倾洒。
  “万斛明珠”虽然绚烂,但毕竟是一种“色相”,瞬间即逝。美景过后更多的是失落和惆怅。
  “砥柱狂澜”和苏京的“撼雪喷云”意思差不多,只不过较直露。
  阎毓秀题写“难为水”时,距上述题刻已有二十多年,苏京已辞世多年。“难为水”显然是化用了《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和唐代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透露出对苏京他们的仰慕和对世事沧桑的感悟。
  清顺治三年(1647)冬,苏京突然接到日照人安鸿胪从北京转来的急信,言有人向朝廷举报苏京曾“受南京伪诏,驻扎庙湾防御江北,征兵集饷与扬州为声援,抵抗王师”。此案若发,或有灭族之灾。
  苏京接到安鸿胪的报信,估计也是踌躇了一阵。但为保全安东卫苏氏家族,他最终还是决定主动北归入朝觐见清帝顺治。
  苏京曾在《麟凤录序》中写道:“为麟为凤,不旋踵而为豺为鸮,人之化也又何日之有哉!”
  孔子也曾经表示:“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李自成想带着苏京去北京观天命未果,这次他要主动去观天命了。
  无论出于保全安东卫苏氏家族(其长子抵御清军而死),还是出于自身仕途的考虑,苏京放弃了隐居之心,又走上了北归之路。
  其实再度来到北京城的他并不孤单,因为很多故友同僚都已站在了清廷的朝堂。
  尤其是好友王铎。
  还是孩童的皇帝接见了苏京,这次接见距离上一次那位青年皇帝接见尚不到十年,苏京站在大殿之上,不知会生出什么感慨。
  (十五)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观点)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海曲钩沉】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个安东卫进士的南渡北归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