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今日“惊蛰”: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图片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3月5日16时54分将迎来“惊蛰”节气。此时节“数九寒天”结束,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式步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的仲春时节。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交“惊蛰”,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曾叫“启蛰”,因避汉景帝刘启名讳而改名“惊蛰”,说的是温暖的气息使蜇虫从冬眠中渐渐苏醒过来,开始四处活动。“惊蛰”的另一个意义是春天的真正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将迎来一派浓浓春光,桃花、杏花、蔷薇盛放一时,枝头春意闹,春色美无边。
  “惊蛰”过后,气温和地温都在不断升高,土壤解冻,春风化雨,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农民就认定“惊蛰”是春耕的开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从此全国的春耕生产由南向北渐次展开,“农家无闲人,锄头不停歇”“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等农谚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个节气的重要性。
  保健专家认为,“惊蛰”时节,天气虽日趋暖和,但气温起伏不定,容易造成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春捂”还是不能马虎,人们应密切注意天气预报,适时增减衣物。
  “惊蛰”过后,人体肝阳之气渐升,养生也宜顺应这一规律,饮食注意顺肝益脾,令五脏和平,多吃富含植物蛋白和维生素丰富的清淡食物。
  起居方面宜晚睡早起,外出活动宜慢步缓行,保持心情舒畅,使身体、精神、情绪也能像春天那样,爽朗舒畅,生机勃勃。

惊蛰的由来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吃什么
  1.大蒜
  属百合科植物,性辛、温,味辣。肝病病人宜熟用,含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C等,其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病毒、软化血管等作用。
  2.空心菜
  又名蕹菜,性甘、平,含蛋白、脂肪、无机盐、烟酸、胡萝卜素等,具有解毒、清热凉血等作用。
  3.包菜
  即圆白菜、卷心菜、甘蓝,性平、味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还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E,生用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和疼痛有效。
  4.木耳
  有黑色与白色之分,性平而味甘,含脂肪、蛋白质、多糖。可益胃养血,具有滋养作用。
  5.海藻
  性寒、味咸,含大量碘、藻酸、维生素、蛋白和脂肪等。具有化痰散结之功效。据研究其提取物能较好地抑制血小板凝集和脂质氧化以及抗溃疡。
  6.百合
  性平、味甘,含蛋白质、脂肪、脱甲秋水仙碱。具有益气补中、益肺止咳的作用,并可软坚安神。秋水仙碱具有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作用,常食百合可防治肝硬化。
  7.胡萝卜
  性微温,味甘、辛,富含维生素A,亦含挥发油。本品富有营养,健胃消食,生熟均可食,对于提高肝病病人维生素A水平,间接预防癌变的发生具有较好作用。
  8.黄瓜
  性寒、味甘,含戊糖、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蛋白质。其细纤维具有促进肠道毒素排泄和降胆固醇作用,其所含丙醇二酸可以抑制糖类物质转化为脂肪,尤其适合脂肪肝的防治。
  (本报综合整理)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3 版:爱健康】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