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记忆里的蒸灯
图片
  

郑丽丽
  俗话说得好,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转眼又到正月十五了。又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时候,正月十五做蒸灯的记忆:灯火如豆,夜空里飘着清香,花生油燃烧特有的清香。遥远的记忆在夜空里轻漾而来。
  现在信息发达,正月十五闹花灯,几乎人人皆知。蒸灯,不是花灯,“闹”倒是擦点边。花灯是纸糊的,绸裹的,蒸灯则是面做的。严格来说,蒸灯十五是我们胶东地区一个独特的民俗。正月十五,燃起盏盏面灯,照福,照穷气,祈愿新的一年家人健康平安,收成称心如意。虽说日趋式微,倒是时常鲜活在我和同龄人的记忆里。
  我小的时候,每年正月十五,母亲总是隆重地过着这个节日,以至于这些小事沉浸在我成长的脚步和日趋稳定的性情里。
  这蒸灯的过程倒也不复杂。十五这天,母亲一大早就起来,和一大个杂粮面团:一点豆面,一点白面,多数是地瓜面。因为那时候日子清贫,没有更多的白面来做这些。面团不发酵,这样的面蒸出来的灯不裂,不漏油。面和好后,醒一醒,反复揉搓,直至面团光滑均匀,揪成大小合适的剂子,就可以做面灯了。
  面灯大多分三种:第一种是月令灯。面剂子捏成浅浅的小碗状,一月灯在碗沿上捏上一个角,二月灯在碗沿上捏上两个角……直到十二月的捏十二个角。这些灯体量比小酒杯大不了多少,胜在数量多;再有,就是属相灯。家有几口人,有几个属相,就捏出来相应数量对应属相的灯来。这是最能体现主妇手艺的灯,而且这时候孩子也是可以参与进来的。一大家人,老老少少各显本事。胖嘟嘟的猪,壮呼呼的牛,瘦嶙嶙的猴,盘曲曲的蛇……有很像的,也有四不像的。能利用的家伙什都找出来了:用梳子压尾巴,用剪刀剪出翅膀,用顶针叩出鳞片,找出黑豆做眼睛……这个过程很热闹,很开心。大人孩子的脸上洋溢着笑颜,忙乎着或稚拙或精巧的手工,调侃着,评点着面桌上那些将承载幸福和希望的小东西;还有就是做一些祭祀用的最普通也用处最多的碗状的面灯了。这没什么巧处,只要别弄裂了,别漏油就行,大小有茶杯那么大,但是要比茶杯矮得多——省面省油!也有面富裕的人家,还蒸一些鱼灯,囤灯,莲花灯什么的,这并不常见。
  面灯做好了,母亲便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放进锅里,保持它们的造型。盖锅架火,半来个小时,蒸灯就新鲜出炉了。锅盖一掀,热气带着面香,冲向屋顶又冉冉回落,腾转在小小矮矮的农家屋子里。本是浓浓的烟火气,硬是让人感觉到人世间里有一丝仙气飘飘!低廉的蒸灯因着神圣的使命也笼上一层贵气。
  月亮高悬的时候,母亲就一脸庄重地忙乎开了:先给每个蒸好的面灯插上用火柴裹点棉花做成的灯芯儿,再倒上足足的花生油。先把十二个月令灯在财神画像面前点上,然后点上孩子的属相灯,挨个叫过来孩子照福:“照照眼,好看事;照照鼻,好闻味;照照嘴,吃好东西;照照耳朵不耳背。”孩子在母亲的祈祷声里瞪眼,挤鼻,张嘴,扯耳朵,很有愿望马上就能达成的画面感。
  然后就是隆重的送灯仪式。家中能想到有“神灵”常驻的地方,母亲都会去送上一盏蒸灯:大门边,灶台前,炕沿跟,鸡窝上,畜圈旁,粮囤里,米缸里,水缸里……甚至厕所里也送上。也有虔诚的人家,连村里的十字路口,村前的桥头河边,都会送去盏盏蒸灯。据说,蒸灯亮起的地方,能照走穷气,迎来福气。
  在我的记忆里,小小的山村最明亮的一夜,一定是正月十五。家家户户,角角落落,小小的蒸灯,灯火如豆,闪闪烁烁,处处清香氤氲,处处温暖温馨。盏盏蒸灯,亮着家乡人的祈愿:新的一年,一定要充满光明和希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但美好的片段总会留在一代人记忆里,成为一份纪念,或者是,成为一个传说。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0 版:文化】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记忆里的蒸灯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