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初识王老四
——读《老家诸城》有感
图片

  刘霞
  散文集《老家诸城》是2021年7月印刷发行的第一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文集能传到我的手上翻阅,说起来,这也算一种缘分。因为对于作者王老四,在这之前我没有听过,更没有见过。
  打上这句话心里一阵尴尬,一是觉得自己的孤陋寡闻,再者这样说话会不会非常不礼貌,毕竟在这座城市里,会写文章,又能出文集的人真的不多。
  第一眼看到这本集子时,看着带有江湖味道的作者名字“王老四”,在心中揣测,这位作家一定是一个男人,这个男人旅居在外并且有沧桑和成就感。因为写老家题材是一种怀旧的情感,而怀旧一般都是上年纪的人爱干的事儿。可打开扉页看个人简介,王老四竟是一位气质和容貌俱佳的女性。她衣着时尚,笑容灿烂,端庄优雅地坐着,倒更像一位学者,或者是一位时装达人。再看她的工作单位,居然是东港区税务局,神秘的面纱被揭开 ,王 老四,瞬间从一位我欲拜读她文章的大作家,成为了我的一个街坊邻居。
  真的 ,或许我们曾经在商店、菜市场有擦肩而过的经历。只是那时候我们是路人互不相识,而从今以后,如果再能遇见,我可能会对她行注目礼。她是《老家诸城》的作者,她,是一位作家。
  “用方言写家乡”,一句“方言”便让人心活泛起来。谁不怀念那些用稚嫩的声音说着方言的时光?那些土得掉渣,却又淳朴得让人心颤的方言,是一个人最简单、最真实、最质朴的状态。我用“方言”读了王老四的自序。这些文字用方言读起来感觉很熨帖。一气呵成,琅琅上口,引得身边的“毛孩子”歪着小脑袋,瞪着一双乌溜溜的眼睛盯着我,像是也听懂了。
  这篇自序所表达的内容极其简单。简单到像是一目了然地看到了王老四这个人。她在税务局办公室工作,没有雄心壮志,按她的话说至今也没“混好”。但她不后悔,她只是更愿意认真地过日子,认真地为人处世,认真地直面自己的内心。出散文集是送给本命年的自己,送给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亲人和师长,是给自己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同时也为自己家乡的民俗和方言传承做点小贡献。
  读完这段文字,我莫名地兴奋起来。不是我蹭热度,因为骨子里我也是这种“不求上进、混得不好的人”。而且我对方言也情有独钟,我经常和家里的亲戚,和儿时的伙伴用方言说话。那种婉转的音调,和古怪精灵的各种名目,每次在一起玩耍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方言是一个地区沟通交流的方式,更是这个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方言流传于民间,乡音流淌在人们心间,它像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你故乡的温度和消息,不管你身在海角还是天涯。
  因为有了方言的引力,我对这本四百二十六页纸张的散文集充满了期待。诸城和日照最多一百多里的距离,那些方言和民俗有着一脉相传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每一处都能激起我对儿时的回忆和故土情怀。我想快速地读完,但又怕忽略掉每一处精彩。因为每一句方言,每一篇文章似乎都与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包括每一张照片的人物和地点,我都会长时间地端详,似乎认识他们,也曾到过那些地方。
  我十岁之前是在姥姥家度过的,就是这十年的成长记忆,让我在心理上坚定地认为,姥姥家就是我的故乡。姥姥家是现三庄街道的一个小山村,村庄也有明亮亮的大水库,有满眼青翠的树林子,有金灿灿的迎春花,有一片片的金银花,有洁白甘甜的槐花,有咕嘟咕嘟冒水的泉子……如今的村庄,也像诸城石门乡的村庄一样面临消失,破败的房屋,稀少的人烟,干涸的水库和枯竭的泉眼……还有那几座荒山,那是我小时候须仰视的大山,如今皱着土黄的面孔,身材邋遢地看着脚下那些蝼蚁般生存的人们。
  我偶尔也会陪伴母亲回老家给姥姥姥爷上坟。当站在平坦光滑的村村通道路上,看着两旁愈发破败不堪的老屋时,心中也有说不清楚的感慨。直到今天,在读王老四的文字时,一切都变得清晰明朗起来。原来,文学是有阶级性的,作为一个和王老四同龄,有着相同农村生活经历的我,在内心深处,有着一份和她一模一样的乡愁。那一幅幅温暖朴实的画面,那些堪比复制粘贴的人情世故,那一脉相连的风土人情,每一处都能触及到人的心灵和泪腺,让人不忍卒读。
  “我是凡人,寂寂无名。但这并不妨碍我热爱故乡,爱那里一丝丝春节疲惫的脸,爱那里每一条细水游丝的河床,爱那里每一座满目疮痍的山岗;也不妨碍我心痛,心痛那里洒尽汗水广种薄收的亲人,心痛那里山秃水干涸的凋零,心痛那里或许消失的可能……”
  这可能才是她用方言写家乡的真正原因。故乡是一个人的灵魂,当故乡的一切面临消失时,她用文字筑起了守护灵魂的长城。
  文集分为:“难忘是家乡”“亲爱的老家人”“家乡旧事”三个部分。在这三个部分中,我更加走近了王老四。跟随她的文字来到她初生的村庄,她成长的学校,见到了她的爷爷奶奶,大娘伯伯,见到了她的父亲母亲,也见到了这个在父母口中的“四嫚”是如何成长为今天的“王老四”。
  这是一个在爷爷“是个小厮”的祈盼中出生的女孩。或许从尚未出生起,命运便赋予了她承担家族兴衰荣辱的使命。否则,一个在家里排行老四的她,怎么就成了“家里最强大的主心骨”。她为亲友谋划出路,她为姐妹们遮风挡雨,她独自担起赡养父母的重任,她给了父母安逸的幸福晚年。
  她说她的性格像极了父亲的“硬”,她是个连做梦都不会说软话的女儿。在母亲姐妹面前强作镇定,背后却哭到稀里哗啦。这是她在“父亲的周年忌日”中书写的片段,我记得那天读完这一章节泪如雨下,但我还是用最温柔的语气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
  在读这些文章时,我时常有一种疲惫和压抑感,为这个和我同龄的女人。这个女人最终没有成为人们眼中的“四嫚、四妞、丫头片子”,她最终成为了自己,成为了爷爷理想中的男儿样子,成为了这个家族的担当和荣耀,她所付出的心力和体力是可想而知的。“王老四”这个像男人一样的名字,响响亮亮,坦坦荡荡,便把这个家撑住了,撑稳了,这名字“起得其所”。
  《老家诸城》让我走近了王老四,也了解到诸城的风土人情、餐饮文化。最让人感动的是,我看到身体硬朗的老母亲满脸自豪地说:“四嫚拉着我,我想上哪就上哪,四嫚是我的腿。”这一幕何其相似,我的老母亲也不止一次地对亲戚们如此炫耀。正是这样太多的感同身受,让我在她的文字面前不止一次地泪流满面。
  合上书,抚摸着文集光滑的封面,回想起那些可爱的方言,不禁嘴角上扬。在这些温暖的文字中,我像是参演了一部时光穿越剧。剧里,我和王老四穿着青花瓷的碎花裤褂,在迎春花瀑下,吃着喷香的黄煎鱼卷煎饼,咯咯咯地笑着……
  初识王老四,一见如故。
  (作者系日照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海曲风】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初识王老四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