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用匠心雕琢每一幅作品,“影雕”手艺人崔华——
“千击万凿”点石成画
图片
图片
  

全媒体记者 解友财
  “叮叮叮、叮叮叮......”日前,记者来到崔华工作室,小铁锤的敲击声便应声而来。“还有一点点就完工了”,放下手中的工具,崔华转身拿起“轻柔”的画笔为刚雕刻的部分填色。刚柔之间,一幅作品在大理石光滑的面上跃然而出。

潜心钻研,用精品传承艺术精髓

  一把小锤、数把刻刀,历经多日“叮叮当当”之后,一幅形神兼备的作品便跃然于瓷盘之上。
  刻瓷,号称瓷器上的刺绣,是用特殊工具在瓷器上进行雕刻的技艺,它不像绘画可以反复涂抹修改,出现败笔,就要全盘皆弃,所以需要耐力、眼力、精力、手力精妙配合,而且瓷器脆弱易碎,一不小心,费了几个月功夫的作品就报废了。
  说起与刻瓷结缘,崔华的思绪飘回到40年前。出生于1967年的崔华从小就喜欢写字画画,长大后当过工人,做过文书,从事过专业美工工作。“在一次去南方出差时,我对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的执着有了一个专注点——瓷盘雕刻,这一门独到的艺术与我自身的积累完美契合。”崔华回忆青春岁月,感触颇深。
  为了掌握这门手艺,崔华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一有时间,他就独自一人坐在房间里练习刻瓷,经常忘记吃饭和休息。那段时间,刻瓷几乎成了他生活的所有。经过在各种瓷盘上孜孜不倦地试刀练习,不知经过多少努力,也不知道他刻坏了多少瓷盘,他终于熟练地将中国画、西洋画、肖像画等镌刻在瓷盘上。
  “刻一幅作品少则半个月,多则一两个月。”崔华说,“虽说刻瓷的过程中有艰辛,但是每当我刻一些完整的作品出来,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我就觉得有很大的成就感。”

技艺精湛,在创新中追求完美

  刻瓷技术掌握后,崔华决定尝试在石头上周旋,这是将刻瓷工艺嫁接到石头上的艺术创新,经过不断的搜寻探索,他终于找到了一种合适的石材——产自内蒙的天然青石。
  第一件作品的顺利刻成,让崔华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就这样,一件件艺术品从他手中诞生,一个新的工艺品种经崔华手中面世。因为这纯粹是个人独出心裁的“嫁接”艺术,没有合适的命名。经过深思熟虑后,崔华为这门新兴的工艺取名为“影雕”。
  “影雕是集绘画、素描、摄影、雕刻于一体,通过使用特质的钻石笔、小锤在光滑的大理石面上,刻制出人物肖像、名人诗词、动物花鸟等。”说起影雕,崔华打开话匣子,生怕记者不明白,便操起钻石笔和小锤,“叮叮当当”地在大理石面上敲起来,那忘我而专注的神情,让人见识到一位民间艺人的独我境界。
  “影雕是用钻石笔和小锤在黑墨色的花岗岩石、大理石等石料上点击,凿出一个个圆形的白点,无数个白点成线、成面、成体,最终形成各种各样的图形,并通过改变点的大小、疏密等方式,营造画面上的明暗过渡,达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写实效果。”崔华说道。
  完成一件影雕作品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影雕不同于在纸上作画,一旦出错很难修改,对手艺人的技术熟练度和精神专注度有很高的要求。“在石料上凿点,一旦凿错,那一处很难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没办法修改、补救,相当于整块石料就不能用了。所以,做影雕,技术与专注一项都不能少。”崔华说,作品米粒大小的面积就要雕刻1000多个点,一个一平方米的作品至少要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影雕对腕力和眼力的要求极为苛刻,一件作品的问世,其中心血常人难以想象。
  多年来,崔华的影雕作品多次在大型展会中展出并获奖,作品多次被国内外宾客收藏:作品《毛泽东像》被中国文化遗产院收藏;2015年在日照市博物馆成功举办“传承·创新——崔华影雕艺术作品展”;2016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澳门体验交流活动中,作品《毛泽东像》被澳门科技大学收藏并选为教材使用;2017年荣获山东省第十届泰山文艺奖,第三届日照文艺奖;2018年获评日照市东港区首届“海曲文化之星”。
  一刀一刻一世界,一石一人一乾坤。崔华以錾为笔,以石为纸,将世间万物定格于精美的石雕艺术中,用充满凛凛正气和向上生命力的作品,诠释着对优秀民间艺术传承创新的使命担当。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6 版:精致生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千击万凿”点石成画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