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凤
一
水墨走向宣纸,滥觞于唐代王维,到北宋苏东坡才正式走上了中国画舞台,自此,文人画的人物画时代才得以开启,大写意人物画才正式诞生。确切地说,自五代石恪、宋代梁楷与法常之后,大写意人物画才算是正式走上中国画舞台,而且一开始就形成了一座高不可攀的巨峰。在此之前,人物画只是“人物画”,没有文人参与,多为线描丹青,或为寺院壁画,或为墓室壁画,或为宫廷生活写真,故非文人画之人物画,更非大写意人物画。石恪、梁楷、法常之后,大写意人物画式微,即便是在明清文人画的复兴时也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开宗立派的大家,直到近世傅抱石的出现。回望画史,不难找出原因,与山水画要强调“意境”、花鸟画要强调“趣味”一样,传统人物画要求“传神”。在一代一代人物画家的强化下,“传神写照”成为了创作人物画的金科玉律,在很漫长的时间内,人物画家都要遵守这一要求,当然,这是人物画发展到顶端之后总结出的宝贵的创作经验,具有很强的创作指导意义,是中国画给世界艺术带来的贡献,但换个角度说,再好的经验,当强化了千百年之后,这个经验就有成为美学禁锢的可能,而在无意识中成为一种“完美”的“局限”,创作者就很难游刃有余地冲出这个美学准则得以更好的创新发展。近代画史齐白石、傅抱石的大写意人物画在艺术史的出现证明,在“传神”的基础上再造人物画的“气象”,是大写意人物画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出路。
回望画史,我们发现,大写意人物画一开始就具备非常高级的气象,石恪的《六祖斫竹图》就淡化了人物面孔,将其置于混茫天地之大背景,营造出人物的高级气象,真力弥满,禅机拂拂,直可通玄宰大化。梁楷的旷世杰作《泼墨仙人图》则将人物画从所谓的“传神”中拔出来,放置到了由无限虚空营造出的混茫“气象”的背景中。天地之间,醉醺醺的、笑眯眯的、神色让人捉摸不透的“仙人”,背后的“空白”事实上即是天地宇宙,是无古无今的永恒的人的精神气象所在。令人不解的是,后世文人画家很少有人能将这个高级的美学思维继承下来,是局限于对人物本身的“传神”,而不是拓展到“人物”之外的天地宇宙,他们笔下的人物,气象者少,情怀者多,精神者少,趣味者多,有的归隐了山林田园,如唐寅;有的煮酒读骚金刚怒目,如陈老莲;有的干脆去画佛像罗汉侍女童子,将美学的眼光投向了尘俗烟火,他们中的许多,本该具备将人物画拓展至“气象”的可能,但文人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观在很大程度上牵着文人的鼻子,掩盖了他们潜意识中的本该自由放旷的自我,于是,体现在人物画上来看,别说是“气象”了,就是“传神”,也是很奢侈的。如果说唐宋已有越来越强烈的人文觉醒,那么,在元代以后,人文觉醒走向了式微,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的怀想。在这样的历史和人文背景下,为人物画“传神”是一个难度很高的命题,若要在笔墨中呈现“气象”,就更难了。整个明清时期的人物画与山水花鸟相比较,是很单薄的。这个现状一直持续到民国,直到新时期傅抱石的人物画才算是挣脱出了这一魔咒,长舒一口气,回归于人性的自我,傅抱石将人物画中的“人”画出了高古之气的同时,活脱脱营造出万千气象来,这真是了不起的贡献。遗憾的是,傅氏英年早逝,留下的具有代表人物画“气象”的作品并不多,将本该继续拓展下去走得更远的人物画的“气象”过早地定格。此后,人物画家们大都热衷于画如火如荼的时代生活,画轰轰烈烈社会建设中的人物和事件,画主流意识形态下的人物活动,很少有人回望和关注传统意义上的大写意人物画。
二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打开国门,开始接纳世界,文艺界随之活跃起来,美术界也一下子从封闭而单一的状态中解放了出来,视野和心气都得到极大的提升与解放,人物画的画家们也与所有画家一样,忽然面对丰盛到极点的美术环境兴奋得不知所措,客观地说,兴奋构成了那段美术史的性格。85思潮掀起了美术的高潮,开启了中国美术的新纪元,思潮与流派纷呈,观念与主张碰撞,许多画家直接奔向了西方观念,少数的画家则坚守传统,还有一部分徘徊在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美学之间进行试验和探索。置身时代的洪流,每位画家都不可能逃脱它的影响,在经历了数年的探索之后,王涛站在时代和美术史的角度思考大写意人物画的去留与走向,最终,他没有被热闹裹挟而去,而是选择了回归传统美学。
让我们梳理一下王涛的艺术历程:
王涛,1943年生于安徽合肥,1957年读中学时对美术、音乐、戏剧产生浓厚兴趣。15岁以前,是他艺术的启蒙期。
1963年,王涛考取了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毕业后做了8年的教员。1969年,他创作的《知识青年在淮北》速写组画发表于《安徽日报》,引起安徽美术界的注意。1971年,王涛调入安徽铜陵县文化馆,自学中国写意人物画,随后,有三件作品入选“安徽美术作品展”。1976年,作品《最后一碗炒面》让他一举成名,此作不仅入选建军五十周年大展,更是成为画家日后读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时的代表作,赖少其先生因此作曾为王涛篆名印一枚。由于志趣相投,二人彼此唱和,成为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成就了一段佳话。1979年之前的王涛,生活和创作几乎没有离开安徽。安徽合肥,新安江畔,是他的故乡,是他诞生成长之地,沉淀数千年的徽文化对他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徽文化的发祥地,作为黄山画派和新安画派的诞生地,安徽尤其是新安江畔和皖南,自古文脉绵长,文人名士辈出,造就了石涛、渐江、梅清、查士标、程邃、黄宾虹、傅抱石等享誉画史的高手巨擘,早在青年时代,王涛就在新安画派和黄山画派艺术家们的精神感召下成长着,塑造了王涛人物画的气魄和眼光的高度。这是他艺术的发生期。
1979年,王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中国美术学院,成为国画系人物画专业的研究生,与刘国辉、杜滋龄一起同窗求学,得到恩师李震坚先生的耳提面命。中国美术学院位于钟灵毓秀的西湖之畔,饱受江南翰墨文心的熏染,又是近现代美术的发源地,一批享誉近现代美术史的大家如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等都曾在这里洒下艺术的种子,留下耕耘的足迹。中国美术学院注重传统的美学理念、接近传统的师父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和独立而完善的教学体系,为王涛开启了艺术的大门。王涛的艺术之路方向是正确的,浙派人物画对于水墨美学的理解和水墨精神的营造给他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此时,他开始重新思考传统、定位自己的艺术之路。确切地说,王涛艺术之路真正高起点起步是从这一年开始的。此后10年,是他艺术的探索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