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63岁的他,对木头爱得深沉
图片
图片
  

全媒体记者 荣鑫鑫
  “这是榫头,这是卯眼,它们组合在一起固定锁紧,最后做成香椿木方桌,我一个人得用五天才能做出来呢。”日前,在岚山区黄墩镇大朱洲村,今年63岁的木工许崇柳一边对付着手里的木块,一边跟记者聊上几句。
  作为我国传统木制家具的“灵魂”,榫卯不用一钉一铆,就能使两个构件严密扣合,有着坚固耐保存、方便拆卸搬运的优点。经过时间沉淀,饱含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榫卯技艺,现已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祖辈父辈都是木工,打小耳濡目染,慢慢学到了锯、刨、凿、磨、涂、铺等各种木工技巧,18岁时基本掌握了全套的手艺。”许崇柳告诉记者,在上世纪60至80年代,木工活计是一门很受人们喜爱的手艺。当时,除承接家具制作外,他也做新房装修过程中的大木工。
  在家具制作中,许崇柳总是一丝不苟。他首先根据资料尺寸,对照图纸一笔一笔认真画出需要的部件,并确定各部件木料的长短、宽度。
  “之后,我再按照尺寸切割板材,对各部件进行精细地加工、打磨、组装。”许崇柳说,手工制作的东西急不得,每道工序都有门道,做得多了,经验技能都就有了。
  随着时代发展,上世纪末机器加工浪潮席卷而来,手工制作逐渐没落。老百姓普遍用上了现代新式家具,许崇柳这些木工逐渐接不到家具制作的活儿,榫卯这种传统技艺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尽管如此,不少老百姓家中仍然保存着一些手工打制的木家具。
  如星星之火的传统技艺不会就此落寞,正等待着合适的机会再度燎原。在多元审美的当下,社会对于传统技艺的重视与传承又多了起来。很多传统技艺重新焕发活力。
  如今,许崇柳接到的家具订单多了起来。见证过手工家具制作兴衰的他,始终保持着平稳的心态以及对传统技艺的热忱。在普通的日子里,他用心加工着一块块木材,通过榫卯结构将其变成有质感的桌子、椅子等家具。
  “只要有人喜欢,我就会一直做下去。”许崇柳说,他将继续做好自己,争取让榫卯结构的家具走进更多老百姓家中。

——短评——
让传统工艺焕发时代光彩
厉敏
  传统工艺是综合生产、生活和审美的活态文化。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能工巧匠,因材施艺、因地制宜、独运匠心,创造了品类丰富、技艺高超、境界独到的传统工艺。守住这些传统手艺,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才能做到“不负古人,留赠来者”。
  让传统工艺焕发时代光彩,传承是必要前提、创新是关键所在。手艺,也是“守”艺。传承能够保证传统技艺的原真性,而创新能够保证传统技艺的时代性。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上下功夫,才能让传统手工艺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爱日照】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63岁的他,对木头爱得深沉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