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看古代“王婆”如何靠嘴为爱情牵线搭桥

  在指尖滑动的现代交友世界,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了隔着屏幕的邂逅。但你可曾想过,在遥远的古代,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少男少女们又是如何寻觅良缘,牵手共度一生的呢?
  近日,河南开封景区的“王婆说媒”节目,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媒人的风采。幽默诙谐的“王婆”,身着古代服饰,为单身青年牵红线,凭一己之力带火整个景区,更是在社交媒体上受到年轻人的热议和追捧。
  那么“说媒”的起源是什么?古代媒人是个怎样的职业?古代说媒与现今河南开封的“王婆说媒”又有什么不同呢?

媒妁之言 古代婚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媒妁(媒,谓谋合二姓者;妁,谓斟酌二姓者。一说男方曰媒,女方曰妁),作为男女婚配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古代婚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媒妁”起源于何时?史料并无明确记载。据《绎史》卷三引《风俗通》记载:“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据说女娲与伏羲由兄妹而为夫妇。鉴于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娲于是令已婚的男女定居在一起,同时,自任媒神,掌管男女姻事。因此,由神话传说来看,女娲为制定婚姻礼制的始祖母,也就是中国第一媒神。
  在《诗经》中,“媒”字已经出现。《诗经·卫风·氓》中就有诗云:“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中的女子为自己辩解,她并非故意拖延婚期,而是因对方未寻得合适的媒人。而“媒人”一词在徐陵编《玉台新咏》中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里也多次出现:“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遣垂为媒人,主簿通语言。”不过,尽管“媒人”一词有所提及,但诗中并未详细描述媒人的言谈举止,使得我们对当时媒人的细节了解相对有限。
  “媒妁”又是何时成为男女婚配的必要条件?真正具有婚姻中介人性质的“媒”,是父系氏族制确立、父权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诗经·豳风·伐柯》曰:“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战国时期,《孟子·滕文公下》中记载:“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可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此时已经成为男女婚配的必备条件。

媒人分官媒及私媒

  媒人,又称媒妁、冰人、媒证、月老、红娘、伐柯人等,是中国传统婚姻中不可或缺的礼俗人物。《礼记·曲礼》认为“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而唐代更是把“媒妁之言”移入法律条文,作为婚姻成立的法定条件。
  媒人的身份有两类:官媒及私媒。
  官媒,顾名思义是为官府充役的媒者。中国自周代起国家就专门设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职官———媒氏。
  汉武帝时,为了开拓西南,在蛮荒百越之地设立媒官,教导当地居民进行婚姻嫁娶。到了元代,官媒制度日渐完善。元代《通制条格》中曾命令地方的官府根据地方居民的人口情况,由地方长老保送信实妇人,充籍为官,称为“媒妁”。这些官媒受到政府的委任与监管,负责“钦依圣旨,定到聘财求娶”。明清时期,官媒婆是在地方媒婆中选取顶尖人物充任的。
  官媒是为其所从属的官府中人家说媒,而一般民间婚嫁的撮合任务,便主要由私媒承当。私媒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战国策·燕策》中:“周地贱媒”的记载,这里的“媒”当为私媒。私媒又有职业媒婆和临时媒婆之分。唐代的媒人中已可以见到女性的身影,当时被称作“媒妪”媒媪”等。“妪”“媪”都是对中老年妇女的称呼,可见,唐代的女性媒人应都是年长的女子。
  宋代,职业媒人进一步发展,当时在东京汴梁的媒婆群体中已经出现等级划分:“上等戴盖头,着紫背子,说管亲宫院恩泽;中等戴冠子,黄包髻背子,或只系裙,手把清凉伞儿,皆两人同行。”
  为了提高“谋和”的成功率,媒人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长”:首先便是伶牙俐齿、能说善道;其次便是拥有超高情商,深谙男女双方的喜好和心理,然后见机行事。官媒也好,私媒也罢,职司虽有所不同,但都是婚姻的中介人和促成者。

红线之牵,比“恋爱综艺”还精彩

  “说媒”是婚姻礼俗的应有之仪。关于说媒的一般程式,朱熹的《家礼·昏礼》中有相关叙说:“男子年十六至三十,女子年十四至二十,身及主昏者,无期以上丧,乃可成昏,必先使媒氏往来通言,俟女氏许之,然后纳采。”
  在《礼记·昏义》中已有对上古婚礼仪式的记载,即嫁娶必须按六个步骤进行:纳采、问名、纳吉、征、请期和亲迎。下面以《金瓶梅》李衙内和孟玉楼为例,来具体看看“王婆”如何说媒:李衙内对孟玉楼心仪已久,特意派遣了经验丰富的官媒陶妈妈去西门庆家提亲。(纳采)
  陶妈妈到了西门府,向孟玉楼表达了李衙内的诚意,孟玉楼听了,心中虽然有些害羞,但还是对这门婚事有了些期待。孟玉楼问起了李衙内的情况,陶妈妈赶紧回话。孟玉楼被陶妈妈说动,决定答应这门婚事。于是她取来一条红段子,让人写了生辰八字。(问名)
  不一会儿,薛嫂儿也被叫来了。两个媒人拿着婚帖离开了西门庆家,往县衙去回话。两人走了一段路,果然见到一个卦摊。先生接过婚帖看了看,然后开始掐指寻纹,摇动摇卦的算子。他算了一会儿后批下四句命词:“娇姿不失江梅态,三揭红罗两画眉。会看马首升腾日,脱却寅皮任意移。”(纳吉)
  两个媒人拿着婚帖和命词回到县衙。李衙内听到好消息后,当即定下了行聘礼和准娶的日期。次日,便由两个媒人再去西门府中向月娘和玉楼回话;到了行聘礼那天,又是两个媒人相随到西门府中“下了茶(茶礼)”。(纳征&请期)
  到了亲迎的那一天,孟玉楼身着嫁衣,媒人陶妈妈和薛嫂儿为她带上红罗销金盖袱,抱着金宝瓶,一路护送她前往李衙内的府邸。(亲迎)
  至此,两位媒人完成了男女双方从互不相识到结为连理的全部工作。
  当我们回顾“媒”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轨迹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其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婚姻中的“中介者”。实际上,“媒”的角色和功能远比这更为丰富和多样。它既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也是社会风俗的反映者,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成都商报)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3 版:旧闻新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看古代“王婆”如何靠嘴为爱情牵线搭桥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