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爆火的户外运动中,爬山凭借高性价比脱颖而出。每年3—5月,不少人都会借着踏春的机会向登山发起挑战。然而,这项有氧运动并非适合每个人,强行爬反而伤害膝关节。
本文专家告诉你哪些人不适合爬山,并指出爬山前、中、后的安全禁忌。
三类人可能不适合爬山
爬山是一项极佳的有氧运动,不仅能让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还有助提高心肺功能、延缓衰老、促进新陈代谢等。然而,未经身体素质评估或过于频繁地爬山,反而伤害膝关节。
中华医学会骨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骨科专委会关节外科学组组长裴福兴教授建议:长时间爬山后出现关节不适的人:应该减少这类运动的频率和时间,爬山者尽量少爬坡度过于陡峭的山;爬山或爬楼梯时膝关节疼,或本身有严重骨关节疾病的人:最好选择乘坐电梯,尽量不要爬山。
此外,体重过大的人也不适合爬山,因为上山时膝关节承受的重量约是体重的3倍;下山时,膝盖受到的冲击力比上山大,膝关节承重量约是体重的5倍。年轻人或者没有关节疾病的人,可适当爬楼梯和爬山,但要注意速度和姿势。
爬山前中后各有安全禁忌
爬山相对其他有氧运动来说,不能用蛮劲,除了讲究方法,还有不少注意事项,以保障整个过程的安全。
爬山前
首先明确自己是否适合此运动,如果有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软骨损伤,或心脑血管疾病尽量避免爬山。
其次,准备好应急防护物品:
登山鞋:具备防滑、质轻、坚固、良好弹性等性能,鞋子大小可以比日常鞋子大半码,能有效避免因长时间行走脚膨胀后的紧箍感,以及下坡时脚向前冲引起的脚趾痛;
登山杖:可节省体力、减轻腿部压力、缓解腰部和肩部疲劳;
护膝:下山对膝关节的冲击力较大,可佩戴护膝保护膝关节;
急救物品:如创可贴、碘酒、纱布绷带、止痛药等,以便摔伤时应急。
爬山时
姿势:尽量降低重心来增加身体稳定,上山时身体略向前,下山时身体稍往后倾;
路径:选择比较稳定的山路或前面有人走过的路,当遇到较斜的上坡时,双脚采用外八字走,可使脚踝更灵活、肌腱更舒服;
速度:遇到特别陡的坡,可以通过走斜形的方式(“之”字型)降低下坡速度,还可以减轻体力消耗。
发生小腿酸胀甚至抽筋时,可以坐下来用手掌敲击小腿肚、牵拉小腿后侧。
爬山后
爬山后建议进行拉伸、放松、按摩,回家后对身体局部进行热敷或泡个热水澡,以促进乳酸分解,缓解肌肉酸痛感。
若出现疼痛难忍的情况,及时到骨科排查是否有骨折、韧带撕裂等情况。
爬山时怎么合理休息?
爬山是一项耗氧量很大的运动,因此掌握休息方法不仅能提高登山效率,还能保护身体。
休息方式分“小憩”和“大歇”
小憩即徒步40—50分钟,休息5—15分钟,体能稍弱或初次徒步者,建议20—30分钟休息1次,每次3—5分钟。
注意小憩次数不宜太多、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身体会更加疲惫,甚至想中途放弃,打乱整个行进节奏。
大歇一般配合用餐时间,在中午进餐时或中午最热时,避开太阳暴晒,建议休息1小时左右。也可根据自身状况和行程安排随机应变,灵活分配时间。
选择合适休息地
最好选在显眼、有标志性的地方休息,如凉亭、小屋等,山路分叉点也不错,在休息的同时还能为同伴指引方向。
如果没有显眼的休息处,应选择明亮、通风的开阔地带,不要在较陡的山坡上、过窄的山脊处休息,一不留神就容易失去平衡,增加跌落危险。
注意休息时不要一停就坐,否则加重心脏负担,应稍站几分钟,调整呼吸后再坐下;起身时不要猛然站起,速度稍慢点。
需要提醒的是,休息时及时补充水分和热量,适当拉伸和按摩,尤其针对小腿、大腿等下肢肌群,以及踝关节、膝关节,以放松肌肉,避免酸胀感和关节受损。
对于没有登山经验的人来说,建议别把每个周末爬山作为定期运动,每月一次就差不多了。(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