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杨辉/文 特约记者 宋年升 安佰明/图
春回大地,农事忙。眼下,正值农田春耕的大好时节,日照沃野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不止于陆地,“向海而兴”的日照沿海渔民,以海为田,深耕“深蓝”,一幅幅欣欣向荣的“海上春耕”图景,别有一番韵味。
4月13日,记者在日照黄海中心渔港看到,渔民们正全面铺开贝类下苗养殖作业。码头上,渔民们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正抓紧开展贝类苗下海前的准备工作。半开的笼具放在地上,然后将牡蛎苗均匀地散放其上,再用细绳包紧缝实。一串串扎紧捆实的牡蛎苗笼具被制作成型后,便被工人操作起吊机将沉甸甸的苗种吊上工船,“快马加鞭”发往“海上牧场”挂养“安家”。据悉,这样的“春耕”过程每年差不多会持续到“五一”假期左右。
而在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任家台的码头上,一艘艘满载苗种的渔船来回穿梭,现场一派热闹繁忙的生产景象。
每年的春分过后,渔民们就开始忙着打理“海上牧场”,他们将分拣好的扇贝苗、牡蛎苗,分层装入成串的养殖笼具里,据了解,这种特殊的网状结构,既可以保护苗种不受捕食者侵扰,又可保证水流通过供给充分的氧气和营养,能大大提高养殖效率。
装好苗种的网笼又长又重,需要用吊车将其运送到渔船上,运到近海的海洋牧场挂养,让扇贝、牡蛎自由生长。
“刚刚投放完的是牡蛎苗,明年市民就可以吃到这批大牡蛎了。”养殖户告诉记者,经过自然的孕育,这些扇贝、牡蛎会紧紧依附在养殖网上,充分吸收着海洋给予的养分,待到新一年的春节,它们就会迎来收获季,陆续走上市民的餐桌。
在日照最大的贝类养殖区岚山,渔民们忙着放殖牡蛎苗等海上生产作业,唱响一曲忙碌的海上“田园牧歌”。
就拿岚山头街道来说,该街道贝类海鲜养殖户已达80余家,每年总产量11万余吨,年产值3.5亿元。其中牡蛎养殖户20余家,养殖面积3万余亩,年产量1万余吨,年产值1.2亿元。“春耕”时期可带动辖区各村居近1000名闲散劳动力就业,人均增收12000元至15000元不等,贝类养殖已成为辖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向海而生,依海而兴。海洋渔业是日照的优势产业之一,这里海域宽阔,海洋生态条件优越,温度适宜、水质通透、饵料丰富,为一类水体,是牡蛎等贝类的绝佳养殖地,生产出来的牡蛎、扇贝等,肉质好、味鲜美,每年贝类产品刚上市,就被客商抢购一空,经过运输流通后,走上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