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项新研究指出,走一公里都费劲的人,骨折风险更高。专家提醒大家,对于那些走不远、走不久的老年人和体弱者,要特别小心,需要细心照护。
女性腿脚不灵便骨折风险增六成
近日,《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刊发了由悉尼加文医学研究所进行的一项研究,指出“走不了一公里的人,骨折风险较高”。
研究发现,骨折风险随着行走障碍程度的加重而显著上升。与能够顺利步行一公里的人相比,这些自称受到“很大限制”的人在骨折风险上明显增高,特别是女性的骨折风险甚至高出60%。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行走能力与骨折风险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强调了关注个人骨质健康的重要性。提醒我们,步行距离的缩短/行走能力的下降可能是骨质健康问题的一个信号。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天走6000到8000步是一个相对合适的范围(正常人行走一公里需要1600步左右)。这个范围内的步数可以帮助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患心脏病、高血压和中风的风险。
走路看似是一种简单、日常的生活运动方式,实则是一个涉及平衡、腿部动作、足地接触、重心前移等多个身体系统协同工作的复杂过程。包括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呼吸系统。因此,通过观察和分析走路过程,可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这四个指标“预知”行走能力
行走能力的下降,我们通常需要从走路的步数、步速、步态和是否不适或疼痛等四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步数的减少 是行走能力下降的一个明显指标。这种减少可能是由于肌肉力量减弱、关节僵硬等原因所致。
步速的变化 对于老年人或者有特殊健康问题的人,“步速”这个指标,能够反映心肺功能,也能够反映关节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
总的来说,步速正常的老年人,其健康状态大体较好,而步速减慢每秒小于0.6米的老年人,跌倒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会比较高。
步态的稳定性 与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神经系统功能等因素密切相关,如果行走时步态不稳,就容易摔倒。
行走时感到疼痛或不适 可能意味着身体某些部位存在问题,如关节炎症、肌肉拉伤等。
专家提醒,如果观察到这些方面的明显变化,建议就医检查,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
这些疾病最容易绊住脚步
可想而知,最简单最基本的一个行走动作,不仅要有关节骨骼的参与,也要有肌腱、肌肉的配合才能完成。所以当人老之后,不论是骨骼系统的骨量减少,还是肌肉系统的肌肉质量减少所导致的骨质疏松和肌少症,都与老年人行走能力下降息息相关。其中,导致老年人行走障碍最常见的疾病有:
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管狭窄 腰椎间盘突出压迫腰椎神经根,导致腰痛、坐骨神经痛,并放射至双下肢,引发麻木、无力等,或椎管内的脊髓受压,引起脊髓传导性减弱,并逐渐出现腿沉、走不动路的情况。
下肢关节退变和骨质增生 关节退行性病变和过度劳损导致关节疼痛、僵硬,增生的骨质在走路时刺激周围软组织,引发明显的腿部疼痛和行走困难。
骨质疏松症 其好发人群是绝经后女性和70岁以上的男性,以及有一些长期慢性疾病,或者是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的患者。由于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明显下降,使得女性骨质疏松发生风险要高于男性。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或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在一生当中要比男性高两倍左右。
其他疾病 除上述疾病之外,下肢静脉曲张和下肢静脉瓣关闭不全、过度劳累导致的肌肉内乳酸堆积、缺钙引发的肌肉痉挛、半月板损伤引发的关节肿胀疼痛、脑梗死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下肢骨折、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周围神经病变等,也可能导致走不了长路。
掌握绝招 远离骨折
老人一旦跌倒,轻则造成皮肤擦伤、撕裂伤以及关节扭伤等软组织损伤,重则发生骨折、脑部损伤,且因疼痛、恐惧或其他原因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此外,跌倒后长期卧床还可能导致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形成、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进一步加重老人的病情。
所以,对于家有老人的家庭来说,预防跌倒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对那些已出现肌肉减少和骨量减少,或出现肌少症、骨质疏松症的病人,在防跌倒方面,除了药物治疗、运动方式配合外,生活方面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在家中安装辅助保护设施,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通常包括安装床边护栏,便于老人上下床;在卫生间、浴室、走廊等地方安装扶手椅,走廊墙边安装扶手,帮助老人在站立或坐下时保持稳定;改造卫生间,安装坐便器增高器、扶手和防滑垫,便于老人做好个人卫生的操作;做好防滑处理,在浴室、厨房等湿滑区域使用防滑垫或防滑地砖,减少滑倒的风险;设置无障碍通道,移除家中的障碍物,保持通道畅通无阻,还可以使用语音助手、自动开关门等智能家居设备,方便老人在家中独立生活时使用……
视力问题也是导致跌倒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定期检查视力,如有视力问题,应及时佩戴合适的眼镜。
除此之外,老人自己的穿戴、裤子鞋子是否合脚、是否防滑、是否过于宽大,都应该注意。同时,鼓励老人进行适当的锻炼,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也是预防跌倒的有效方法。如果老人不幸跌倒,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