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闪光的高原》后记
图片

  李毅然

  写这部小说的念头,最早萌发于2017年夏天。
  当时,我是大众网的一名网友。自2011年加入大众网以来,我陆续发表了大量关于西北地区生活经历的帖文,多以回忆性的随笔散文为主,记录了我在西北度过的童年、少年以及部分青年时期的所见所闻。这些帖文得到许多网友喜爱,一些热心网友甚至鼓励我将这些故事写成一部长篇小说。经过深思熟虑,我最终鼓起勇气,决定写一部表现沂蒙儿女支援边疆建设的长篇小说。
  为了能够写好这部小说,我首先加强了阅读与学习。多读当代名家的优秀长篇小说,从中领悟写作技巧与思维模式;阅读一些钢铁冶金方面的书籍,以弥补脑海中关于钢铁冶金知识的空白。其次,对父辈那代的建设者,以及同学和朋友进行相关采访,查阅了一些关于西北钢铁工业发展的资料,从中获得不少生动的素材。再次,还观看了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十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国家记忆——大三线》,从中受到许多启发和鼓舞。
  我利用搜集到的大量素材,结合自己二十多年在西北生活的积累,力求通过文学描述,以小见大,展现西北地区三线钢铁企业的建设历程,以及职工和家属们的工作、生活经历,突出他们身上“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尽管这些经历已成为陈年往事,谈起来甚至会五味杂陈,但这一切都真实发生过。三线人以青春和热血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时光虽悄然改变了他们的容颜,却让他们在磨砺中留下了灿烂的青春记忆和无悔的追求,那是一段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
  2018年春天,我列完小说大纲后,正式开始动笔创作。初次体验到了长篇创作的苦与甜,以及其中的孤独感。多次想起著名作家、日照作协主席夏立君老师在一次年终会议上所言:“搞文学创作要忍得住孤独和劳苦,方能享受创作的成果。”这番话成为我坚持写作的一种动力。作为“上班族”,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写作,为此几乎断绝了与朋友的社交往来,时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同时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及公婆,牵扯了一部分时间和精力。
  2018年10月,我看到中宣部将三线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一起,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和奋斗精神,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将这部长篇小说继续写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当小说写到五万多字时,我的身体出现了问题,不得不接受手术并长期服药。这对我是一个沉重打击,脑海中屡屡冒出一个念头:我若不在了,这部长篇该怎么办?定要争分夺秒,完成自己的心愿。这个念头在脑海里反复萦绕,无法释怀。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浑身乏力,尤其是腿脚无力,但仍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2021年春天,小说初稿完成,我内心感慨万端。此后两年多时间里,经反复打磨文稿,最终在2023年秋天完成全部修改。这期间,我还相继写了一些文学评论,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百家评论》等多家报刊上。
  这部支援边疆建设题材的小说,反映了我国西北钢铁工业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一些成就,将三线精神及沂蒙精神融合在一起,表现了建设者们不畏西北地区残酷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如沙枣树般坚定扎根边疆的感人故事。小说主要塑造了周华胜、常德、张德义、匡照明等一系列建设者形象,他们军心依旧,退伍不褪色,身上充分体现出退役军人的优良作风,是无数优秀退役军人的缩影。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带着家人,远离故乡,住在原始的地窨子里好几年,饮用泡着羊粪蛋的水,吃野菜和野果,条件异常艰苦。但凭着一股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的勇气和信心,他们同其他支边人员一起,成功完成了一场钢铁大会战,在戈壁和荒漠之上建起一座钢铁厂,为后方基地的兵工企业提供了原材料保障,为边疆发展奉献了青春和热血。更可贵的是,他们在带领家人扎根边疆的同时,积极团结西北当地的少数民族、走西口的“此地人”,以及众多的打工农民,共同谱写了一曲弥足珍贵的友谊之歌。该书入选2023年度日照市重大主题题材创作扶持项目。
  需要说明的是,小说中的钢铁厂和人物没有特定原型,是根据收集到的西北多家钢铁厂及其工人的相关素材,通过提炼虚构而成。当年这些钢铁厂的创建条件基本一致,建设者们坚守在大漠荒野中,经历了无水、无电、无路、无住房等极端艰苦条件,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建起钢铁企业,所在地区也逐渐因钢铁工业的发展而闻名。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早期工人艰苦创业的形象和精神,他们把一生奉献给了大西北,也在长年相处中与那片土地融为一体。那里记录了几代人的努力和梦想,对于很多人来说,那里不仅仅是他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更是实现青春抱负、激扬人生理想的精彩舞台。面对这个庞大的英雄群体,想全面刻画也是力有不逮,为此将焦点放在支援边疆建设的山东籍退伍军人身上,着重体现他们身上的三线精神以及沂蒙精神,这或与我是山东人有关,抑或与父亲那辈的山东退伍兵支援边疆建设有关。
  对于这部小说,我投入了深沉情感,创作中数度落泪,甚至涕泗交流。诸如,写保卫组组长王旭和普通工人刘大龙因公殉职,周小鲁病死后爹娘的撕心裂肺,王秀英得失心疯哭睡于儿子坟前,三位伟人去世时玉钢人的悼念场景,等等。在这些情节中,我深切体验到了著名作家赵德发老师所提倡的“笔随心走,墨与情谐”的写作理念。
  这部小说的创作完成,离不开作家赵德发、夏立君、刘加云三位老师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他们读完这部小说初稿后,在肯定鼓励的同时,分别指出需要改进之处,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赵德发老师,多次抽出宝贵时间悉心指导。能得到在中国文坛享有盛名的著名作家教诲,对于初涉长篇创作领域的我来说,是一种莫大荣幸和鼓舞。在三位老师的关怀与指导下,小说几经修改,最终得以定稿。
  作家董玉军老师最先得知我写这部长篇的初衷,听完我讲的构思大纲后,当即鼓励我好好写,遇到困难多向文学前辈求教,这番诚意令我很受感动。当小说写到三万多字时,作家刘东阳老师建议小说中可以描述一些山东和西北的风土人情、饮食文化等,以此体现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共融,我听取了建议。同时,大众网的一些管理人员、版主及网友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很多关心和鼓励,增添了我继续创作的勇气及信心。西北的同学及其他朋友为这部作品提供了不少素材,使作品内容更加丰满充实,同时也增进了彼此间终生难忘的情谊。
  在《闪光的高原》出版之际,对为这部书稿的创作及出版给予帮助的所有老师和朋友,表达最诚挚的谢意!感谢诸位让我收获了人生及文学道路上的温暖和力量。
  随着年龄增长,回溯过往渐渐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必然,虽然我已离开西北那片土地二十多年,但那里俨然成为精神世界里难以割舍的重要部分。那些在风沙弥漫中努力生活的人们;那些在戈壁滩里顽强生存的沙枣树、沙冬青、沙葱、白刺等;那些在沙漠上采撷野果、追逐小动物们的快乐身影……所有铭刻在脑海里的历历往事,时常浮现在眼前、萦绕在梦里,挥之不去,难以忘怀。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尽管我才学浅疏,但仍希望秉笔讲好值得铭记的中国故事,弘扬值得承传的民族精神。通过描述包括父辈在内的众多支边人员在戈壁荒漠里度过的艰难岁月,与读者走进那段难忘历程,共同感悟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特质,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新时代国家建设中。同时我也在想,写下那段边疆建设者献出青春献子孙的光荣岁月,无论是对逝去的支边者,还是对健在的支边者,均不失为一种朴实又真切的安慰和纪念。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闪光的高原》后记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