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宿军
这里,山水如诗,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似乎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苏轼的故事和情感。——题记
山色空濛,云雾缭绕,如在人间仙境。从白鹤楼出发,我踏上五莲的旅程,在山间小路间,寻找苏轼的足迹。
余等一众人拾阶而上,行至山腰,绕至巨石,“白鹤楼”巨石豁然眼前。眼前的“白鹤楼”,并非想象中的高楼建筑,而是在九仙山东南巨石上苏轼留下的“白鹤楼”3个大字,以及巨石南侧明代进士丁耀斗的摹写,还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题刻,仍隐可辨当年风采。
巨石上,清晰可见有孔径约五公分、等距离一线整齐排列的九个人工凿孔,有人认为是当年白鹤楼的栏杆留痕,亦有人认为是白鹤楼人工建筑的底座痕迹。岁月的留痕已镌刻在山水间,令每一位观赏者叹为观止。
关于苏东坡题字白鹤楼的故事,在五莲地区广为流传,人们对苏轼为什么题写“白鹤楼”进行了推断和想象。有“土建石楼”说,有“白鹤石”说等等。
在有关记载中看到这样一段演绎:“宋元丰三年(1080)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山东密州知州,途径五莲山,宿于白鹤楼。”我想,苏轼当时一定被这壮丽山川景色所吸引。现在从白鹤楼石刻的地理位置和地势特征来看,并不适合做庙宇建筑,应是人们把地势环境与巨石浑然一体,成为天地自然一体之高楼之感,这亦符合苏轼豪迈风格。
站在“白鹤楼”上,想起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毛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一改此前杭州任职期的婉约气质,磊落豪气,犹如猎猎北风,拔地而起。
史料记载,宋代崇宁元年(1102)9月,时任宰相蔡京发动党祸,朝廷下诏将苏轼等96人列为元祐奸党。第二年四月,诏毁苏轼的文集、奏议、墨迹、碑刻等一切痕迹。不过,民间对苏东坡十分仰慕,诗文书画流传甚广,很多有志之士秘密收藏,才使得大部分东坡作品得以留存。我们今天还能清晰的瞻仰“白鹤楼”的字迹。而且“白鹤楼”三字的落款“熙宁九年九月”之后还有字迹模糊。可以想象,这模糊的字迹应该是“轼”、甚至“苏轼”的字样,只不过是当时的一种保护,将此类痕迹抹去了。
苏轼的壮志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那时,他已从杭州贬谪的阴影中走出,怀揣着如魏尚般的梦想,即便白发苍苍,仍渴望为国家尽忠。这首词,“令东州壮士手舞足蹈,歌声激昂,笛声鼓声相伴,场面何其壮观!”千年后,读之仍觉豪情万丈,心驰神往,遗憾未能生逢其时,与苏轼并肩同行。
时光荏苒,物换星移,如今的“白鹤楼”已非当年苏轼笔下的白鹤楼,然而,当我站在这座石碑下,遥望五莲山,心中不禁涌起“遥襟甫畅,逸兴遄飞”之感。
苏轼一生的人生哲学、诗词才华、情感世界都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体现,这位千年前的文人,他的诗词、他的轶事,都如同白鹤楼石刻一般,历经风雨,却依然熠熠生辉。
回程途中,车子在山间穿行,我在想,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灵魂,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和传奇。
在这里,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他的豁达、洒脱、深情和执着。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个永恒的灵魂在五莲的山水间游走,那从容优雅的身影,他身着青衫,头戴小帽,漫步于白鹤楼之上。他那儒雅的风度、悠然的气度,使人心生敬仰。
从“白鹤楼”出发,让人们感受到了苏轼的精神力量,他以诗为剑,以词为盾,勇敢地面对人生风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意和美好,如同五莲的山水一般,穿越时空,永恒流传。
随着时间的流转,我们都会逐渐老去,但苏轼的精神永远不会消逝。他的故事、他的诗词、他的精神都将永存于这片土地上,激励着人们追寻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让我们一起从白鹤楼出发,踏上属于自己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