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留月(下)
  

姚常法
  “狂夫”也柔情!这首悼亡词写得惊天动地、字字血泪。其中,也写到了“明月夜”,而这一轮明月,是苏轼为亡妻而升,为亡妻而留,为亡妻而圆。或许,他多么希望明月长驻,让月光永远照在亡妻那凄冷荒凉的孤坟,让亡妻在漆黑的夜晚不再害怕,不再孤单。那枚月亮,又何尝不是苏轼的化身,他多么希望自己能日日夜夜照看守护着亡妻孤寂的灵魂。
  宋代熙宁九年(1076)十月,苏轼被调往河中。任职密州虽短短两年,但密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村一人都让苏轼记挂于心。临别之际,苏轼对马耳山、九仙山作了最后的远望,并挥笔写下《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闲。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这首词对马耳山、九仙山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之情。“今夜里,月婵娟”,那枚悬挂于马耳山、九仙山之上的一轮明月,不正是苏轼对勤劳质朴的密州人民的祝福和赞美吗?他多么期盼密州老百姓能祖祖辈辈过上美好的日子。
  以上四首经典诗词,俱为苏轼在密州时所作,每一首都写到了“月”,每一枚月都寄托了他不同的情感追求。苏轼并不是来密州的两年才喜欢上了写月,如果以此就断定苏轼与月有不解之缘也有失偏颇。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在苏轼遗留的诗词中,写月的诗句俯拾皆是。大多数文人都好借月抒情,以月造境,但苏轼在这方面说是第二,没人敢称第一。苏轼生来就是写月的能工巧匠,对他来说,借月写月信手拈来,得心应手,驾驭自如。
  那么,为什么苏轼能在九仙山的石壁上题下“留月”二字,我们或许找到了答案。除了九仙山的月具有别样的美,别样的情外,这千古明月的确是苏轼最爱表达的意象啊。
  九仙山的月啊,一枚沿着历史脉络一路走来的月,一枚让苏轼魂牵梦绕的月,它清朗内敛、透明干净、温柔沉静……那遗世独立的气质永远不变,那高洁无瑕的品质恒久未改,谁人不想“留”它入目、“收”它入怀呢?
  其实,“钟声明慧眼,月色照禅心”的光明寺早已把它挽留。著名作家赵德发夜宿光明寺,写成经典散文《光明寺的半个月亮》,在文章的结尾处写道:抬头去看,那半边月亮尚在西天。
  你看,如果心有牵挂,情有所系,它不是一直都在吗?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留月(下)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