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文字是一个人眼里的日月星辰(上)
  

于晓斌
  作家王安忆说:“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记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难以忘怀。”
  近来,读李娟的文字,就像电视节目中记者对她的访谈,自然而又温馨,仿佛对面坐着的就是邻家的一个小妹,可亲可爱。听着她娓娓道来的讲述,那种松弛感好像是身心在寂静中得到了温柔的抚慰。
  极具画面感的景物描写是李娟散文的一大特色,让人不知不觉沉浸其中。譬如,在《荒野中睡觉》一文中,她这样写道:看到上方天空的浓烈蓝色中,均匀地分布着一小片一小片鱼鳞般整整齐齐的白云——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像是用滚筒印染的方法印上去似的。那些云,大小相似,形状也几乎一致,都很薄,很淡,满天都是……这样的云,哪能简单地说它们是“停”在天空的,而是“吻”在天空的呀!这段文字将天空的美描绘得美轮美奂,简直像童话世界般令人神往。在李娟的心目中,不管阿勒泰贫瘠或富庶与否,都能给她源源不断的最温情、最真挚的感动。只要伫立于这片温暖心灵的原野,任凭外界风吹雨打,自可浅唱低吟。
  “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这是改编自她的同名散文集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剧中那位蒙古族奶奶说的话。话虽简短却极富哲理,饱含着一种昂扬的生命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闪亮”,这是怎样的一种阳光明媚的心境啊!它是在过滤掉了生活中曾经遭遇过的伤害、惆怅、悲戚甚至险恶之后,留下的丝丝温暖、超然、美好与坚毅。唯有如此,才能在风霜雨雪的洗礼后,等到彩虹。
  王小波说,生活是天籁,需要凝神静听。读肖复兴的散文集《正是橙黄橘绿时》,记住了《夜曲》所记录的一件事:一天晚上,作者去一家音像店看唱片。一位其貌不扬的中年女子,“面朝着电视屏幕,神情专注,旁若无人,听得投入,仿佛格外感动,眸子里闪烁着异样的光彩。”时间虽已临近打烊时间,而店员却在静静地等女子欣赏乐曲,丝毫没有催促她的意思。此时的室外寒风呼啸,室内却一片温暖静谧。“那一刻,仿佛只有音乐,没有了夜晚,没有了寒风,没有了打烊……”作者因此感慨——此时的音乐可以消磨时间,消融寒冷,还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没人知道这个中年女子经历了什么,是否为生计奔波?是否被孩子读书所困扰?是否为繁琐平淡的生活烦恼……就是这样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孤寂夜晚,她却近乎痴迷地陶醉在那首“夜曲”里,被温暖、被治愈、被点亮,她终于在那一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夜曲”。而她的那种如痴如醉及店员的那份默默的尊重与支持,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作者。我想,在平凡的每一天里,在琐碎的每一件小事中,只有我们都有发现“美”的眼睛,都有寻觅到这样的“夜曲”。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专心致志地投入到生活,才能体味体察到人世间的“小确幸”,才能邂逅并享受到干净悠扬的“夜曲”。
  “在大地的一个角落,我慢慢老去,与万物相伴。”翻开刘亮程《大地上的家乡》,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而充满诗意的原始村庄,与作者一同感受且耕且读的田园生活。因为在每个人心中都藏着有关自己家乡或深或浅的记忆,有的是一座老屋,有的是蜿蜒起伏的群山,有的是和蔼可亲的父老乡亲……这一切都汇成了温暖的镜像,长久地积蓄在我们记忆的心海。在刘亮程看来,“这里的岁月清晰可数,让你活得如此明白、如此清静。我在这个村庄,一岁一岁感受自己的年龄,也在悉心感受天地间万物的兴盛与衰老……这是与万物终老一处的大地上的家乡。”“心安即是归处,花开花落,死生忙碌,我们最终都会活成自己的家乡。”
  可以说,《大地上的家乡》是从刘亮程心底流出的一首歌,“我在这个村庄,一岁一岁感受自己的年龄,也在悉心感受天地间万物的兴盛与衰老。我在自己逐渐变得昏花的眼睛中,看到身边树叶在老,屋檐的雨滴在老,虫子在老,天上的云朵在老,刮过山谷的风声也显出苍老,这是与万物终老一处的大地上的家乡。”无论与老树的对话,凝望一株平凡的草,还是同庄稼人攀谈有关粮食和收成的话题,和骑马牧羊的少年聊天,每一处画面都透着清新和欢喜。如果仔仔细细地品味,慢慢地端详深思,便能在心里油然升起一丝丝的甜蜜与幸福。在我看来,刘亮程把自己活成了一阵风,活成了这个地方的白天黑夜,最终也活成了自己的家乡。难怪作家李陀如此赞赏:刘亮程的才能在于,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净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文字是一个人眼里的日月星辰(上)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