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从出版首部散文集《宿墨》,到“好事近”博古清供作品展的亮相,他以笔墨抒“古意”,记录下“纸上生活”的时光流转——
赵远方:墨色里,洒下一片月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全媒体记者 李晓萌/文 任远/摄
  砚台里残存着些许旧墨,案上器物古雅,香炉烟云袅袅,执笔起落之间,但见纸上生花,且闻遗墨留香。这方清正墨韵之地,初光倾照有时,月光洒落亦有时,当四时万物席卷而来,这里留下的不仅是往日时光的跌宕与欢喜,还有从未断绝的文人书画传承。
  “砚边余墨,便是宿墨,是洗尽铅华之后的淡然,也是过往人生的写照。”埋首于工作室的案台上,日照书画家赵远方如此阐释“宿墨”的意涵,以之命名的散文集便由此而来。
  7月28日,日照市图书馆展厅内,书香氤氲,宾客如云。赵远方散文集《宿墨》首发式暨“好事近”博古清供作品展精彩呈现,各界文人雅士共聚一堂,以“诗和远方”为引,重谈古人之风和书画之艺的更多可能性。
  今时今日,在千年经典诗书画构筑起的庞大精神世界,该如何探求当代语境中的文人艺术表达?又该如何长久地站立其中,守望传承?从《宿墨》中细细咀嚼过往岁月,可以感受到赵远方在“诗书画印”的耐心耕耘。积墨经宿,心向远方,他在古人的诗意中建立起内心的秩序,以艺术的通感书写生活的诗性,只为抵达“盖千古同心”的旷达之境。

纸上生活,隐入轻尘
  在墨香中浸染多年,时有出版书画集册,但在赵远方看来,《宿墨》是他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细细翻阅,其中收录着他十余年来的72篇随笔文字,一字一行之间,皆是对生活对艺术的感知和体认。这些充满温度的文字,是对时光的回望,也是对文心的敬畏与追溯。
  从整理文稿到结集出版,其中过程对赵远方来说,“如同在雪夜炉火边烘烤自己的前半生。”书中既有前往全国各地观展游历的心得,也有习练书画的体会,更多的是借由生活日常中的种种细碎片段,让辽阔的古意在身边自然舒展,建立起通达的世界观。
  书中文字,文笔隽永平和、散淡简远。山东省作协原副主席、日照市文联原主席、著名作家赵德发评价“有书卷气,才子气,雅士气”。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日照作协主席夏立君更称赞文章质地,“不惟从艺者中少见,令专事写作者亦不能不心生敬服”。
  “纸上生活”是他的理想之境。当生活哲思的表达“言不尽意”时,文学和艺术恰是最好的承载和呈现方式。在书中篇幅最长的《笔墨心痕·我这一年》中,他以冯骥才的《案头烟云》引述这种向往的心境,“纸上的文章是案头的烟云。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文章是案头之山水。真是绝妙的比喻。”
  在他看来,为人、为文、为画、印,以艺术之通感一以贯之,互相生发,互相滋养,又各有不可替代的绝妙之处。“篆刻时的刀痕线条,书画中的笔墨意境,不同的技法之间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若回归到传统文人的审美之法,诗文更是在书画之前,是精神与灵魂之所在。只有秉持一颗文心,才能超越技法的层面,抵达更广阔之地。这也是赵远方坚持耕耘文学的缘由。
  书中还有令人动容之处,是数篇对老友情谊的温情记叙。有“论坛”“博客”时代结交的网络“笔友”,也有日照书画艺术界的诸位画友,还有艺术之路上的前辈良师,赵远方用温暖的文字记录着人与人之间的相知守望。在他细腻的笔触里,当代文人的群像逐渐生动清晰:有“不苟且,不随时趣,大有风骨”的“博友”坡子吕三,有“如遇深山至人,感到通身清贵”的“长发哥哥”石开先生,有“如人群中静静生长的小草,却又挥毫之间掷地有声、满纸云烟”的同门师妹芳芳……百般绮丽不胜枚举,虽然是不同的个性腔调,却都展现着同样深厚的文人情怀。
  “《宿墨》记录了这些年的变与不变。在诗书笔墨的浸染里,我的眼界和心境更加开阔,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也在发生转变,但不变的是内心始终如一的文人情怀。”赵远方觉得,无论艺术以什么方式呈现,根植的土壤都是对理想的坚守,对文化的坚守。
  正如日照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许家强在书中跋文所写:“古代书画家总是先为文人,后成书画……自远方散文中,再次领略到……从未断绝的文人传承,文如其书、其画、其人,更独成一格。”

笔墨心痕,古欢新境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传统诗文书画的种种意象中,诗人画家常借月抒怀,观天地、向万物,寻求生活的快意心法。今人与古人,守着同一轮明月,也共享着同样的哲学。走到自然中去,被一轮圆月吸引,寻回“活在当下”的心境,把日子过成诗——每一个人文主义者,都想承袭这种诗意和舒展。赵远方也同样。
  在日照五莲九仙山东南麓的一块半山巨石之上,便刻有苏轼题词的“留月”二字,与横书“白鹤楼”的巨石为邻,为“奇秀不减雁荡”的九仙山铺染了浓郁的人文底色。这里是赵远方踏青写生、进行创作的灵感生发之地。闲暇时,他常常与友人为伴,登山寻古,找寻生活中的那片“月亮”。
  “古欢”是他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母题。在创作中,他不断咀嚼传统文人画中的意境,探寻返璞归真的况味,以古事寻新意。近期,跟随《宿墨》一起亮相的“好事近”博古清供作品展吸引了日照文艺界的关注,前往观展的艺术爱好者络绎不绝。展厅里,40余幅新作,充满浓厚的古拙之美。细细端详,每一幅都有一枚古器,在构图上,由这古器作为主导,日常之物和时令花果在四周精妙局部,看似散乱却别具章法。
  “在清供的题材中,我会加入佛手、石榴、莲藕、柿子等这些符合时令的意象,让自己感应和表达四时更替之美,能够更加敏感地看待天地万物,对生活也就会产生更多温情。”在赵远方的工作室,花器、茶器、古砖、碎瓦等画作上的意象和元素静静躺在角落,一方长桌横亘其间,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这方静谧悠然的小天地,见证了他深耕诗画的岁月:在很多个夜晚,几许清幽的月光洒进窗棂,隐入墨色。透过那些光亮,仿佛在与古人共赏一轮圆月。
  回看赵远方的艺术生涯,他先后师从孟庆星、白砥、曾翔诸位大家,1999年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深造,2014年获得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硕士学位。早年间,他的书法已极具风格,以一种古拙之风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符号。近些年,他又探向更深远的意境,开始收藏残砖、断瓦、奇石、古玩、古书,在他的案头,常有这些器物陪伴左右。“尚古需要日积月累的滋养,把这些放置在身边,希望能一直融于这样一种氛围里,让自己的心境也随之豁达。”

向内行走,向上耕耘
  除了埋首于笔墨中细细打磨自己的心性,这些年,他还有了更多的身份:作为日照市文化馆的文化工作者、政协委员、山东省青年书协第四届理事、日照市书法家协会二、三届副主席等,赵远方更深感到一种责任。
  2014年,他从中国艺术研究院毕业,回到日照后,他越发觉得全民艺术普及的重要性。
  于是,在积极策划举办各类雅集、画展、学术交流活动的同时,他也酝酿起一个创新且持久的“文化事件”——“海曲文墨”传承计划志愿服务品牌。通过辅导培训、展览、讲座、笔会四种载体进行文脉传承,也同时走进景区、社区、乡村、学校等地,拓展艺术普及的人群和边界。目前已持续10年,惠及上千人。其间,各类学术专题讲座,学术交流展、群众书画展、教学成果展连续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活动让数万市民受益,已是日照重要文化志愿服务品牌。
  “对我来说,海曲文墨传承计划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的艺术生态,这些年,我会特意把更多经典的碑帖、古砖拓片等放在公益课堂,开阔大家的眼界,从而在广博的题材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在与众学员经年累月的共同成长中,赵远方深切地感觉到日照城市艺术氛围的改变:“首先是研习书画的人越来越多了,更重要的是大家的审美取向更加宽广包容了,对艺术的感受更加深刻丰富了。”
  在为“好事近”博古清供作品展撰写的题记中,赵远方提及一件暖心的小事:“某日,一个老学生来访并出示近作,但见笔墨更加精到,字里行间流露出自信的气息。”对他来说,潜心坚守10余年的文脉传承之道,就是期待以高古之气的滋养,为人们的生活构筑起辽阔通达的精神世界。他以此激励学员,也鞭策自己,正如文中所写:“人从容,笔墨就会雍容。我说给他听,也说给我自己。”
  文之道,书之道,生发于一颗好古之心,求的是一缕清贵之气。从案台到课堂,从向内回归到向外行走,在恒久不懈的自我审视、坚守锤炼中,赵远方用砚中宿墨不断探入“纸上生活”的诗书化境,以卓然之气望向更远的远方。像古人那样,敏于自然,感怀生活,关怀万物,且看墨色里,洒下一片月光。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6 版:书香日照】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赵远方:墨色里,洒下一片月光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