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网友发文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总有做不完的决策,吃饭、休息、工作、娱乐、社交、购物等,这些微决策越多,大脑越疲惫,能量消耗也越快。他说“决策疲劳”是特别消耗磁场能量的隐形杀手,这引起了上千名网友的共鸣。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燕表示,在心理学中,“做决定”一直是被关注的话题,做决定或决策是一个自我认知过程,是指对一件事情做出的行为“选择”,当一个人的选择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就可能产生“决策困难”或者“决策疲劳”,同时,这也与自我想法坚定程度和拖延习惯等有关。
网友吐槽
生活中时时都要做决定
很多网友自我吐槽说,每天眼睛一睁,就被各种决定包围,可见生活中,我们时时都需要做决定。
比如,早上起床,就要想早饭吃什么,穿什么衣服出门,坐地铁还是拼车上班;到了中午饭点,叫外卖时要花很多时间去计算满减优惠,左右搭配比较之下,半小时过去了,可能还没选好吃什么。除了这些“日常决定”,心里还在想着几月份休年假,要不要换房这些大问题。
有网友说,虽然很烦,但这些数不清的、或大或小的决定,勾画出了“我们是谁”。也有网友认为,很多小决定没必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去纠结和比较,太耗人了。
专家分析
“既要又要”还立场不坚定,容易疲劳
张燕认为,大多数人出现“决策疲劳”,是与“既要又要”的追求完美心理有关,比如,既想省钱又想买到品质好的商品,做决定时便会纠结,消耗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很现实的是,品质好的商品一般都不便宜,这是比较常见的强迫性思维。
还有一种情况是与自我想法坚定程度有关,即在做某种决定前,自我立场不够坚定,容易被他人的想法影响。
张燕举例说,比如有人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在穿着打扮上,既要考虑出席的场合、他人的感受,还要考虑自我的舒适度,包括款式、颜色、面料都要刚刚好,“其实这个‘刚刚好’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他们内心有很多个声音,而自己无法听从一个声音做出选择,于是花很多时间在家中试了一套又一套,最后还带着不太满意的心情出门。而这样不仅消耗了很多精气神,甚至还有可能一整天都处在一种自我验证中,即,自己是不是穿错衣服了”。
另外,日常生活中,还有习惯性刷手机与做其他事之间的“选择”冲突。
张燕表示,这可能是现在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当我们躺着刷手机时,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等意识到家里的碗还没洗,地还没拖时,身体已经非常疲惫了,这种严重的拖延现象,又带来了自责和内耗,长期以往容易恶性循环下去。
网友自救办法多
货比三家,绝不第四家
记者注意到,在网友们发布的“决策疲劳”评论区,已经有网友展开了自救。
有网友表示,当自己有意识地避免生活里这些“决策疲劳”时,状态比以前好太多。比如,“一次只做一件事”,避免一会做这个,一会做那个,这样就减少了许多“微小决策”。还有“格式化重复的事”,每天的吃饭和穿衣等小事提前规划好,避免临时决定。
购物时“不反复决策”,买东西可以货比三家,但不要超过第四家,“反复权衡一定会流失大量时间精力,导致大脑疲惫”。
还要戒掉手机瘾,比如刷视频,大量碎片化信息涌入脑海,这种被迫吸收和被迫决策,其实是很消耗能量的,这是很多人想刷手机放松却感觉越来越疲惫的原因。
专家建议
做减法,坚定自己,摆脱拖延
采访中张燕对网友们的这些办法表示了肯定,她还从心理学角度对降低决定带来的疲劳感给予了一些建议:
1.对于追求完美型人格,要学会做“减法”,把不重要的去除,留下最看重的方面作为决定参考。
当出现两个以上影响决定的因素时,推荐一个计算方法:先把选择结果进行“是、否”分类,再给“是”和“否”各因子打分,分数为0~10分,各列相加,然后根据分数高低来做选择,并进行决策。这样就能很清晰地帮助自己做出当下比较合适的选择。
如果有习惯性强迫思维,那么建议提前做好规划,来解决需要每天重复决定的日常问题,避免增加当天的压力,如上述网友提到的“格式化重复的事”,提前准备第二天穿什么衣服、带什么资料等,这样就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去应对当天更重要的事情了。
2.对于自我想法不够坚定的人来说,要增强自我认知,对于自我的性格、能力、兴趣、人格进行深入了解。
这类人群,即我们常说的缺乏主见,也与“讨好型”人格有关,建议这类人群在做选择时不要自我怀疑和验证自我失败,可以经常暗示自己“我很优秀、我很有价值、我在……方面很擅长”等。
在做选择时,在自我擅长的方面相信自己的选择;如果遇到不确定的方面,谦虚请教,但最后做决定的一定要交给自己,哪怕是错误的,也是自己的选择,对于结果无怨无悔,因为失败也是在获得成长。
3.对于拖延性质的“决策疲劳”,需要花一些时间来做自我分析。
以大家都容易沉溺的看手机为例,为什么大家喜欢不停刷手机?为什么休息时还要刷手机?因为刷手机不需要意志努力,而做家务、学习等都需要克服惰性、付出体力。有些人醒了就刷手机,明明很忙,有很多事要做,但就是不想去做,总觉得还有时间拖一拖,潜意识里认为做其他事太累了,自己还没有休息充分。
这是与压力应对模式有关,就像孩子上学回到家,总想玩个游戏放松一下,然而游戏好像并没有让他得到真正放松,只是获得了短暂的遗忘,游戏结束后仍需面对学习,所以游戏并非解决之道。
推荐大家试试呼吸放松、身体肌肉放松法、自我暗示法等,把对外在的关注拉回到身体感受本身,这样能够帮助身体快速恢复体力,增加办事效率。(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