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事事操心,破坏了孩子内驱力,易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家长对孩子悉心照顾,孩子却避之不及;而孩子需要的“距离感”,在家长看来,却是孩子对自己的疏离。因为父母和孩子相互不理解,所以亲子关系很紧张。这时,家长学会恪守边界,找到松弛感,对缓和家庭矛盾大有益处。
讲述:放弃“针锋相对”,孩子进步神速
周女士的女儿小越前不久收到了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要是放在小越刚上初三的时候,周女士做梦都不敢想孩子能有这么大的进步。“孩子和我说话总是针锋相对的,我认为她学习不自觉,她觉得我盯得太紧,我们很少能心平气和地对话。”回想当初的剑拔弩张,周女士坦言,“经过几次家庭冲突后,我发现我们说孩子的次数越多,孩子越是躺平摆烂,甚至说出‘我不想中考了’这样的话。”
周女士说,后来经朋友建议,她不再跟孩子针锋相对,上班之余,又给自己找了一些放松活动,如研究菜谱、练习瑜伽,还利用周末来了一次短途旅行。自从对孩子不再步步紧盯,家庭氛围温馨了许多,孩子也主动调整了学习计划,一模之后的每次考试都在进步,这也让她信心倍增。很快孩子就要开始高中学习了,她想继续保持这种相处模式,给予孩子信任,就是给孩子最大的助力。
建议:创造“愉快场域”,助力孩子成长
专家说,很多家长精神紧绷、整天盯着孩子,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对孩子未来的担心而产生的焦虑。但学习本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和孩子有各自的“课题”要完成,如果家长界限不明,把孩子的“课题”揽为己任,实际上是越界了,在干扰孩子的同时也是在消耗孩子,甚至激化家庭矛盾。
专家说,家长不强求、不苛求的松弛感对孩子是一种无形的激励。首先建议家长不再事无巨细地紧盯并唠叨孩子,引导孩子学会为自己担责,而不是家长帮着孩子“挑担子”。其次,家长的目光不能只盯学习,而要着眼孩子的能力培养,当孩子在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对事务的胜任力上都有进步的时候,自然对学习也会更上心、更专注。在很多家庭中,会出现家长管教孩子越多,孩子反而躺平摆烂的情况,这是孩子不满家长管教的对抗方式。建议家长改变观念,改变紧盯孩子、唠叨孩子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适度提醒而不越界,就是给自己和孩子划定了舒适区,也是保护了孩子的内驱力。平日里,家长多给孩子正向的鼓励、充分相信孩子的决定,并及时送上祝福,在给孩子创造“愉快场域”的同时,孩子的内驱力也会被自然激发出来。(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