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劲松
2023年11月18日,星期六,天气晴。
这是“我的老师们”第一站。以此我试图重读早已逝去,当年是那么热气腾腾开始嬗变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莒县浮来小区。走到三楼推门进屋,家有小孩子的气息扑面而来,各色小玩具杂乱奔放。这里是我高中语文老师安丰际的家,儿子的孩子一个上小学二年级,一个不到2周岁,平时由安老师跟师娘给照看,做饭,陪玩。
安老师胖了,标准退休干部形象,衣着休闲。他出生于1962年,2022年从莒县政协四级调研员的岗位上拿到了退休证。
此时,我的脑海里一再显现当年那个脸型有点削瘦、身材近乎苗条、言语间有点愤青的安丰际老师。那时,他是1985年从临沂教育学院毕业,分配到莒县城阳中学(1987年改为莒县第二中学)任教,我们是他在二中的第一批学生。
话匣子打开,我们一起复习散落在莒县二中里的旧时光。
那时考学出来,踏上工作岗位,吃上“国库粮”,首要任务是找个媳妇,在单位提供的小房子里安个家,这是当年的人生标配。这里之所以敢用“小”,因为那时刚参加工作的人结婚分到的都是小房子,并无例外。年轻人嘛,就是从“小”慢慢壮大起来的。
安老师也不例外。“当时他很穷咧,家具还是我做的。”师娘笑着说,安老师嘿嘿地也笑起来。这就对上“茬”了,当年安老师主动用自行车载着一个家住小店镇的女同学回家,但有个任务:这个女同学在自行车后座给抱着一面大镜子,一路晃晃悠悠就到了小店镇。
那时师娘的工作地点在小店,顺路送去的大镜子,装到师娘请人手工制作的大衣橱上。据那位女同学回忆,回来时,安老师就不想带着女同学了,提议让女同学自己骑着师娘的自行车,他的自行车后座载着师娘。师娘说:你还是带着她(这位女同学)吧,她比我轻,你骑自行车还省劲。安老师坚决反驳:你(指师娘)还有多重,家雀骨头一身轻。于是不由分说把师娘拉到了他的自行车后座。
“那趟返校,我是真别扭,我骑着自行车跟的远了不合适,跟的近了也不合适,现在想来就是明显的电灯泡啊。”这位女同学说道。
当年的莒县二中校园里,前面是一排又一排的教室、教研室,后面是个大操场。操场的东南边有块宽敞的地方,学校在这里盖了几排平房,应该是家属院的二区,因为前面还有两排更早盖的家属院。
安老师结婚后的家,就在家属院二区的最前排最西头。再往西就是操场的跑道。
“家具九大件,在一间屋里塞得满满当当,有的还需要摞起来。”安老师感慨地说,当年就是这个条件,刚结婚的正房就是一间屋,自己动手另外搭建了个小厨房。
大衣橱、书橱、菜橱,高低柜、四平柜、床头柜,方台、梳妆台、写字台,这就是九大件家具。卧室兼客厅、餐厅,一个折叠桌,两把椅子,两个人吃饭还算宽敞,三个人吃饭也能行,四个人吃饭就坐不开了。
据安老师说,把方柜挪动一下还能打牌。当年在莒县二中操场东南侧的那个家,宽2.85米,长5.5米。他从1985年一直住到了1991年,6年时间。
80年代是个充满正能量和探索精神的时代,一切都在急于向上突破。安老师如此回忆并感慨。
彼时,莒县二中教研室那一排房子从东往西依次是: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理化教研组,史地生英语教研组。
教研组里故事多。除了备课批改作业,有时候在夜间也难免喝个小酒,略作紧张工作和单调生活的调节。毕竟,学校是用围墙套起来的,老师们跟外界接触很少。(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