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怀森
读完著名作家赵德发先生的《大海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在文学的浩瀚海洋中,赵德发先生的《大海风》书写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沿海渔民的渔业生产、生活和海运贸易的兴起、发展到衰败的过程。作品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辉映出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也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这部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和“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宏大的历史格局和细腻的人物刻画,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大海风》将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上半叶,那是一个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时代。赵德发先生以民营海洋航运业的起伏兴衰为主线,巧妙地串联起了国家命运、民族抗争与普通大众的生活百态。书中的主人公邢昭衍,出身渔民家庭,带着创业自强的强烈愿望和渴望实业救国的炽热情怀踏上征程,他的命运如同波涛中的行舟,大起大落,充满了曲折与艰辛。在时代的狂风巨浪中,他不仅要面对来自外部列强的经济侵略和压迫,还要应对国内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同行的竞争倾轧。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智慧,在困境中苦苦挣扎,试图为民族航运业开辟出一条生存与发展的道路。
除了邢昭衍,书中还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梭子与女儿杏花以及妹妹篣子,她们的命运同样与大海和时代紧密相连。杏花在去青岛寻找恋人的途中遭遇大海风,被困在唐岛湾的海冰中,无奈之下只能嫁给青年渔民“大马古”,她的人生轨迹因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还有望天晌、邢泰稔、邢大斧头等渔民形象,他们个性独特,仿佛是从生活中直接走出来的真实人物,带着浓郁的烟火气息,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坚韧与无奈。
取材上,作者以对沿海渔民生产、生活的一个个细节的深刻了解和丰富的海洋文化知识的积淀,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把渔民传统的渔业捕捞方式和由渔业积累走向海洋航运贸易这一过程写得具体完整。《大海风》是渔家文化的百宝箱,在写主人公渔业生产、生活的章节中,作者通过娓娓地叙事,向人们展示了渔家文化的生动画面。如在写中国北方沿海渔民广泛运用的坛子网时,把放缆、结网、杠网、血网(染网)、拿行、抢行、打户、撑网、开网、腰杠、插重旗、接海、解网、晒网、补网等每一个环节,无不写得具体、准确。在写排船的过程中,把相面、选匠、请客、备料、造件、对斧、铺墩、艌船、上油以及渔船的起名、开光、下河(新船第一次出海)等渔家造船的习俗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渔家生活,如身临其境,把渔民在船上的分工、收获后的鱼货分成、船主与觅汉(船主的雇工)的身份、权利和义务等无不写得清清楚楚。写祭海习俗,把节日祭海的时间、地点、祭品以及渔民的祈愿与心态等写得细腻入微。(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