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荣鑫鑫
清爽的山风从远处吹来。走进东港区日照街道厉家顶子村,只见房屋错落有致、街巷干净整洁,古朴的村貌令人倍感亲切。
“你瞧,在村里溜达两圈多舒坦!”在厉家顶子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厉涛眼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富矿”。
2018年,厉涛按照组织安排前往五莲挂职。在那里,他看到有不少村庄搭建写生基地,“写生经济”风生水起。
“这给了我启发。厉家顶子村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越,美中不足的便是地理位置略偏,如果发展普通的民宿产业很难吸引客流。”厉涛分析道,反观专业写生群体更注重原生态景观,交通通畅即可。如果面向这一群体建设写生基地,反而能化村子原本的区位劣势为特色优势。
这个想法得到了村两委的一致赞同,他们随即行动起来,筹措资金,统一规划部分老房子进行改造。很快,厉家顶子村写生基地建起来了,学生们在此支起画板,将青瓦石墙的老屋和远处的茶山收入一幅幅画卷。
“目前,我们已建成两期‘那湖那畔’写生基地,还与曲阜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院校达成合作,营收稳步增长。”厉涛说,2024年,写生基地共接待4批次的学生,为村集体增收约30万元。
自从厉涛2017年到厉家顶子村任职后,这样的改变还有很多。甫一上任,他就带领村两委修好了村里的“断头路”,又花大力气治理人居环境。
“现在,‘断头路’变成了‘研学步道’,村里乱堆乱放的杂物被鸟语花香所取代。老百姓住得舒服了,咱就得再琢磨着发展一些产业,既丰富村民家门口就业的选择,也壮大村集体经济,真正让大家伙儿过上好日子。”厉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除发展写生产业外,2022年冬天,他将在外学习到的羊肚菌项目引进回村,并按照“农科院专家指导+村民合作社”模式开展种植。眼下,厉家顶子村占地约70亩的羊肚菌大棚已经收获过一茬,经济效益可观。
“书记是个能人”“多亏了他,我们以前就只靠种茶为主,现在还能去写生基地、大棚里干活挣钱”“在村里生活很舒坦”……看得见的新气象,让厉家顶子村村民对厉涛竖起了大拇指。
“村民们认可我,我也更有干劲!”厉涛表示,他曾在部队服役两年,那段规律的、板正的生活经历磨炼了他的意志,帮助他养成了“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1998年退役返乡,2002年离开安置工作打拼事业,2014年成立公司,2017年回到家乡……回首过往,厉涛感谢部队的培养,让他能够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做出成熟的选择,并为之坚定地走下去。
当兵时,保家卫国;退役返乡后,作为村支书带领着乡亲们共同致富亦责无旁贷。“我在村里任职也有8个年头了。我会继续尽己所能,为父老乡亲做点事、为家乡发展尽一份力。”厉涛目光坚定。
从保家卫国到振兴乡村,他的“战场”变了,但军人“冲锋在前”的本色从未改变。山风拂过村居,望着写生基地、连片菌棚以及青翠的茶园,他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笑了:“只要咱们肯干,厉家顶子村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