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王艺臻
在岚山区,有一所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品质提升”为目标,在教育教学的沃土上深耕不辍,它就是岚山区第一中学。
近年来,岚山区第一中学围绕党建、教学、德育、师资建设等关键领域精准发力,用一个个鲜活案例、一项项亮眼成果,书写着高质量教育发展的精彩答卷。
党建领航:红烛映校园,先锋作表率
“作为党员教师,不仅要把课教好,更要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这是岚山一中党员教师徐洪君常说的话。
2025年6月,她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生动的宣讲技巧,在全区中小学“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红辉新语”宣讲比赛中斩获一等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教师的担当。
在岚山一中,像徐洪君这样的党员教师还有很多。学校坚持“党建+教育”融合发展模式,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校紧扣“立德树人,争做先锋”党建品牌,每名党员每学期完成“十个一”活动。如:打磨一节党员示范课、结对帮扶一名特殊学生、开展一次家校共育、牵头一个教研微课题、参与一次志愿服务等,在每个领域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025年4月,学校开展“行走的思政课” 学生远足活动,党员教师带队同行,在徒步研学中为学生讲解红色故事,让思政教育走出教室、融入自然;7月,学校牵头组织城区6所学校联合开展庆“七一”党员大会,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交流育人心得,凝聚起跨校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此外,学校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政治生日、民主生活会等制度,为党员教师筑牢思想根基。党建引领下,一支“忠诚于党、责任担当、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正成为学校发展的“红色引擎”。
教学深耕:课堂提质量,教研结硕果
“没想到地理课还能走出教室,在海边观察潮汐、在山上识别岩石,这种实践课比课本上学到的更生动!”2025年4月18日,学校高一年级学生在地理教师带领下,前往阿掖山、海上碑、多岛海等地开展野外实践活动,这堂“行走的地理课”让学生们直呼“过瘾”。
这只是岚山一中深耕教学的一个缩影。
实践中,学校以“新课标落地”和“双减深化”为契机,聚焦“高效课堂”与“精准教研”,让教学质量实现稳步提升。课堂建设上,学校累计开展先导课、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160多节,牟娟、刘红等教师执教市级公开课,毕传美、罗欣等教师执教区级公开课,形成了“人人争上优质课、课课追求高效率”的良好氛围。
教研赋能同样成果丰硕。学校构建起“学科组每周研、备课组每日研、青年教师跟岗研”三级教研机制。地理教研室开发的校本课程《山海地理 发现自然之美》,成为学生追捧的“网红课程”;丰艳珍、任慧玲等教师编写的《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还成功入选教育部优秀资源库。
亮眼的教研成果最终转化为喜人的教学成绩,用实力印证了“教研兴校”的真理。
五育融合:成长多维度,校园满活力
“我以前很内向,自从加入麒麟书画社,不仅学会了画画,还交到了很多朋友!”岚山一中高二学生小田的变化,源于学校丰富的美育活动。实践中,学校坚持“五育并举”,以多样化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搭建起全面发展的舞台。
德育方面,学校政治教研室创新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联合区法院指导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公诉人等角色,在沉浸式体验中学法、尊法、守法、传法。2025年6月,高一年级宋俊良、王子豪同学拾金不昧,将捡到的现金和物品及时归还失主,其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成为校园里的“德育活教材”。
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不缺位,每个学期初学校为三个年级学生开展心理普测,建立一生一档,为110名重点学生建立动态档案,高一高二开展心理小课,高三开展舞蹈疗愈团体辅导课,帮助学生们学习心理知识,觉察、识别、接纳自己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刘志超等心理教师指导的预防校园欺凌心理剧《远离背后蛐蛐》,还荣获全区心理剧比赛一等奖。
体育与美育同步开花:学校严格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春季远足研学、阳光趣味运动会吸引全体学生参与,体质测试合格率达100%;“麒麟书画社”“书法选修课”“音乐鉴赏课”“舞蹈疗愈社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团委举办的第四届花朝节暨社团开放日,更是让校园变成了艺术的海洋。劳育方面,学校实行“日检查、周通报、月评比”的卫生管理制度,高一学生在餐厅择菜、校园大扫除等劳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最光荣”的深刻内涵。
如今的岚山一中,不仅是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商吉歌、刘思德等14名学生荣获省级优秀学生,杨奥林、孔祥硕等17名学生荣获市级优秀学生,高一8班、高二8班等3个班级获评省级优秀班级,这些荣誉正是学校 “五育融合”育人成果的最佳见证。
从党建引领到教学深耕,从五育融合到师资建设,岚山一中以实干笃行践行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
未来,这所充满活力的学校,将继续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