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第二实验小学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回眸
全媒体记者 蒋月阳 通讯员 蒋志强
在莒县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莒县第二实验小学始终是教育领域的先行者与探索者。
多年来,学校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指引,在管理、课堂、习惯培养、美育等方面不断突破创新,用一个个扎实的实践案例,书写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创新管理:激活办学“一池春水”
“以前备课总是自己琢磨,效率低还容易走弯路,现在的五步备课模式,让我们在集体智慧中快速成长。”青年教师李老师的感慨,道出了莒县二小管理改革给教师带来的切实变化。
学校深知管理是办学的基石,为此探索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在备课环节,学校推行“个人初备—主备试教—集体研讨—班本化实施—反思优化”五步模式。
以语文组为例,在备《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主备教师先结合单元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并试教,课后全组教师围绕课堂效果展开激烈讨论,针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西沙群岛的美景”这一问题,大家提出加入多媒体视频、小组合作描绘美景等建议,经过二次修改后,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参与度大幅提升。
同时,学校定期开展优秀反思评选,数学组张老师关于“如何引导学生突破几何图形难点”的反思,因实用性强被全校推广,帮助不少教师解决了教学困惑。
在师资配置上,学校打破传统思维,构建“老引领、中骨干、青培养”梯队。每年开学前,学校都会开展教师意愿调研,结合教学能力评估定岗定责。去年,经验丰富的王老师主动申请到一年级任教,发挥自己擅长低段教学的优势,带领青年教师开展“幼小衔接”专题教研;中年骨干教师刘老师则承担起毕业班教学重任,并负责指导两名青年教师,形成了良性的教师成长生态。
如今,学校实现了“级级有骨干,科科有带头人”,教研活动质量显著提升。
课堂提质:打造高效育人“主阵地”
“以前上课我总不敢发言,现在在小组里,我们一起讨论、展示,我变得越来越自信了。”六年级学生小宇的话,是莒县二小学生课堂状态转变的缩影。
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全力推动课堂转型。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开展“靶向教研”。此前,不少教师反映作文批改耗时且效果不佳,学校立即组织专题培训,邀请县教研员分享“分层批改+面批指导”的方法。语文组教师积极实践,对作文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关注语句通顺度;对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指导其优化结构和语言。经过一学期实践,学生作文水平明显提高,在全县作文竞赛中,学校获奖人数较往年增加30%。
在合作学习方面,学校推行“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模式。在科学课《电路的连接》教学中,各小组由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组成,大家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连接电路,有的记录实验现象,有的汇报成果。通过角色轮换,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全过程,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提升了合作与表达能力。这种生动、民主的课堂模式,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习惯培养:筑牢成长“双基石”
“每天晨诵时,我们跟着老师品读经典,午读时沉浸在课外书中,阅读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四年级学生琪琪手持“阅读存折”,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阅读成果。自2008年起,莒县二小连续十八年举办阅读节,构建“校级-班级-家庭”三级阅读网络。
学校的“小雨点”文学社更是成为文学爱好者的乐园,社员们的作品多次在省级、国家级比赛中获奖,文学社还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学社团。此外,学校编写《书写指导教程》,每日安排午写时间,教师全员监督,引导学生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习惯,不少学生的书法作品在市县比赛中崭露头角。
在美育方面,学校构建“四位一体”美育体系,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成长。学校开发的“正 雅”文化校本课程,涵盖经典诵读、戏剧表演等领域。在戏剧课上,学生们排演《孔融让梨》《守株待兔》等经典剧目,通过编排、表演,不仅提升了艺术素养,还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学校组建30余个艺术社团,每年举办校园艺术节,舞蹈社团的《映山红》、合唱社团的《少年中国说》等节目,多次在市县艺术展演中荣获一等奖。校园里,走廊展示着学生的书画作品,广播里播放着经典诗词,处处洋溢着浓厚的美育氛围。
从管理创新到课堂提质,从习惯养成到美育浸润,莒县第二实验小学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的初心与使命。未来,学校将继续砥砺前行,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