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被海鲜划伤也很危险?
高危人群要当心海洋病菌
图片

  近日,珠海一市民在菜市场挑选海鲜时,被跳起的海虾刺伤足背。原以为只是小伤口,没想到几个小时后高烧、寒冷、红肿接踵而至,疼痛甚至蔓延至整条左腿。她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感染病防治中心被确诊为海洋致病菌感染,险被截肢。对此,中山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外科医师段沪阳提醒,海洋致病菌感染并非罕见,小小划伤若处理不当,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哪类伤口风险更高?
  并非所有划伤都会引起重症,但段沪阳提醒,有些情况必须格外小心:开放性伤口若直接接触海鲜血液、黏液或腐坏分泌物,更容易被细菌入侵。
  此外,某些人群属于高危群体。例如糖尿病、慢性肝病患者,长期酗酒者,以及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一旦感染,往往病情进展更快,发展为重症概率更高。
充分冲洗伤口最关键
  许多人受伤后会立即包扎,甚至使用盐水、醋或酒消毒。
  “正确处理的第一步是充分冲洗。”段沪阳强调,最好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尽量去除残留的海鲜碎屑和细菌。之后,可用碘伏消毒,但不建议使用酒精、双氧水或碘酒,因为这些刺激性液体会破坏组织,延缓愈合。
  在包扎方面,也需根据情况区别对待。对于较深的伤口,应使用无菌纱布松散覆盖,避免过度密封导致分泌物潴留。如果伤口内有异物,例如鱼刺碎片,切勿自行拔除,应立即就医。
哪些情况必须马上去医院?
  段沪阳提醒,划伤后若出现以下几类情况,一刻也不能拖延,必须立即就医。
  一是出血不止,如果压迫10分钟后仍无法止血,可能提示血管损伤;
  二是伤口较深或较大,例如裂口超过1厘米或深入皮下组织,需要缝合处理;
  三是感染迹象明显,如伤口红肿迅速扩大、皮肤出现血疱或化脓,疼痛持续加剧;
  四是出现全身症状,包括高热、乏力、恶心、呕吐等,提示感染已经扩散。
源头防范避免感染
  与其等到感染再治疗,不如在源头上防范。段沪阳提出了一系列实用建议。
  在日常处理海鲜时,应尽量戴上厚橡胶或帆布手套,避免用手直接抓取鱼虾;处理尖锐部位时使用剪刀、夹子等工具。处理完毕后,要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洗手,而不是用海水随意冲洗。
  此外,段沪阳提醒,若自身已有伤口,则应使用防水敷料妥善覆盖,避免下海游泳或接触海水。

(珠江晚报)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3 版:爱健康】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被海鲜划伤也很危险?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