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晗
初夏整理窗台时,在旧花盆的角落里,发现了几株细细的绿芽。起初以为是杂草,想随手拔掉,凑近看才发现,叶片边缘带着细碎的锯齿,指尖碰一下,还沾着股清清凉凉的香——— 原来是薄荷,不知什么时候落了种子在这儿,竟自顾自地冒了芽。
那花盆本是去年种月季剩下的,土早就板结了,我也没怎么管,就放在窗台角落,偶尔浇点洗米水。没想到这薄荷不挑地方,顶着烈日也能长,没几周就抽出了新叶,小小的叶片挤挤挨挨,把花盆边缘都盖住了。清晨拉开窗帘,阳光落在薄荷上,叶片上的露珠滚来滚去,透着鲜亮的绿,连带着整个窗台都有了生气。
有次煮绿豆汤,想起这薄荷,掐了两片嫩叶洗干净,切碎了放进去。汤煮好后,薄荷的清香混着绿豆的甜,喝一口,暑气好像都散了大半。后来每次做饭,我总爱掐几片薄荷:拌黄瓜时撒一点,清爽劲儿更足;泡柠檬水时放两片,连杯子里都飘着淡绿的影子。薄荷长得快,掐了没多久又冒出新叶,像永远也采不完似的,默默在窗台上透着劲儿生长。
盛夏的午后,阳光晒得人发懒,我常坐在窗台边看书。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薄荷的香,拂过书页,连文字都好像有了清凉的味道。有次朋友来家里,一进门就问:“你家怎么这么香?”我指了指窗台的薄荷,她凑过去看,笑着说:“这么不起眼的小植物,倒比香水还管用。”其实这薄荷从不用特意照料,渴了就浇点水,晒着太阳就使劲长,却总能在不经意间,把清香送进屋里的每个角落。
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院子,墙角也种着一片薄荷。夏天傍晚,外婆会摘几片薄荷叶子,泡在凉开水里,放块冰糖,给我当解渴的水喝。有时候被蚊子咬了,她就揉碎一片薄荷叶,把汁涂在红肿的地方,清凉的感觉一上来,痒意就消了大半。那时候总觉得,薄荷是最普通不过的植物,直到现在自己养着,才发现它的好——— 不张扬,不娇气,却总能在需要的时候,带来一点小小的治愈。
入秋以后,天气转凉,薄荷的生长慢了些,叶片却更绿了,边缘还泛着点深紫。有天早上,发现叶片上落了只小瓢虫,红底黑点的身子趴在绿叶上,一动不动,像是在晒太阳。我没去碰它,就坐在旁边看着,薄荷的香绕在鼻尖,瓢虫偶尔动一下触角,那一刻,觉得日子慢得格外温柔。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许不一定要有东篱南山,窗台上这一盆小小的薄荷,也能让人在平凡日子里,寻到一份自在与安然。
前几天降温,我怕薄荷冻着,把花盆往窗户里面挪了挪。夜里下了场小雨,第二天早上看,薄荷的叶片上沾着雨珠,反而更精神了。原来它比我想的更坚韧,不管是烈日还是微凉的秋意,都能稳稳地扎根生长,默默散发着清香。
其实生活就像这窗台上的薄荷,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惊喜,却总在细微处藏着温暖。一盆自生自长的薄荷,不用费心,不用期待,却能在每个平凡的日子里,用一抹绿、一缕香,悄悄治愈着我们。现在每次路过窗台,我都会多留意几眼这薄荷,看着它在阳光下舒展叶片,心里就觉得踏实——— 原来美好从不是刻意寻找来的,就像这薄荷,不经意间落在窗台,却长成了日子里最动人的小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