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太阳的味道
图片
  

宋翠菊
  生活里总有些事,像海边的潮声,明明隔着老远,却让人心里发痒,忍不住要往那声响处去。今天上午便是这样——— 踏着盛夏的热浪,明明手头还有一堆事,还是去了东夷小镇的绣文斋博物馆。那里有场由东夷文化传承人赵玉仁老师主讲的关于太阳文化的研讨会,东夷先民对太阳的那份热望,像根细细的线,早就在我心里系了许多年。
  我们这小城叫日照,名字里就带着光。“日出先照”,多神气的说法。最东边的海总比别处醒得早,天还蒙着蓝灰,海平面就先洇开一抹橘红,接着是金,是亮,一轮圆日挣破水面时,整座城便被泼了满钵的光。我总爱想那景象,像天地间最盛大的揭幕,把所有沉睡的美好都轻轻唤醒。
  东夷小镇的绣文斋藏在古色古香的院子里,木窗棂筛进细碎的光,空气里飘着旧书与墨香。这里在讲东夷文化,讲那些与太阳有关的图腾与传说。赵玉仁老师讲起先民对太阳的崇拜时,声音里带着温度,他说东夷人敬日,是敬那份普照万物的慷慨,敬那份从不吝啬的温暖。说着说着,便讲到了六月十九的太阳饼,说这是先民献给太阳神的礼物,是承载着满满祈愿的祈福饼。
  老辈人说,六月十九是太阳最烈也最“金贵”的日子,这天的阳光里藏着天地间最盛的福气。东夷先民认为,太阳是万物的主宰,能带来光明与生机,于是在这一天烙出圆圆的太阳饼,先虔诚地摆在院中供奉太阳神,感谢它的滋养馈赠,再全家分食,像是把太阳的祝福吃进肚里。他们相信,这饼带着太阳神的庇佑,吃了便能交好运,往后的日子少些坎坷,多些顺遂,日子像太阳一样红火明亮。
  这一说,倒把我小时候的记忆勾起来了。那会儿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妈妈总会烙太阳饼,圆圆的面饼,边缘捏出花边,像极了天上的太阳。我扒着灶台问,这饼是给太阳公公的吗?妈妈笑着擦我嘴角的面屑:“是呀,先给太阳公公送去心意,咱们再吃进肚里,就能沾着太阳的福气,交好运呢。”原来这饼里藏着的,不只是面香,还有东夷人传下来的智慧——— 用最实在的烟火气,把对好运的向往揉进日子里。
  赵老师还说,东夷文化里有个有意思的习俗,就是给刚出生的宝宝睡扁头。“老辈人说,扁头的孩子脸面方,看着端正,这背后啊,是对‘方正’品性的期许,像太阳一样,不偏不倚,坦坦荡荡。”我忽然想起邻居家的小娃娃,姥姥总用软布垫着他的头,说“睡出好头型,长大有福气”。原来这代代相传的习惯里,也藏着东夷文脉的影子,把对美好的期盼,从刚出生就种进生命里。
  老师讲解完后,评协的会员们围坐讨论,曲师大的老教授说起这些习俗,眼睛发亮:“文化不就是这样?不在故纸堆里,在饼香里,在摇篮边,在咱们过日子的讲究里。”听着这样的话,心里像被海风拂过,又暖又亮。
  我总被人说“像太阳一样明朗”,许是真的。从小在父母的爱里泡大,日子过得像被阳光晒透的棉被,蓬松又温暖。他们没教过我什么弯弯绕绕,只说“往亮处走,往暖处去”,于是我看世界,总先看到光,看人心,总先想到善。就像此刻窗外的太阳,圆圆的,发着光,没什么复杂的褶子,坦坦荡荡的。
  走出绣文斋时,日头已过正午,海风却从远处漫过来了。这是日照最温柔的馈赠——— 夏天的海风吹到脸上,带着咸湿的凉意,却又裹着阳光的余温,像母亲的手轻轻抚过,痒痒的,暖暖的。它拂过屋檐的铃铛,拂过街角的花,也拂过我发烫的脸颊,把刚才听讲座时攒下的热意,都揉成了舒服的痒。
  就像此刻,走在回家的路上,暑气还没散尽,可心里却清清爽爽的。想起赵老师说,东夷人看太阳,不只是看它的光,更看它的“常”——每天升起,从不缺席,这份恒定里藏着最踏实的力量。
  我忽然明白,妈妈烙的太阳饼为什么要做那么圆,为什么偏偏选在六月十九这天烙制。这哪里是简单的习俗,分明是把对“好运”与“恒定”的期盼,一辈辈往下传。就像日照的海,每天潮起潮落,却总在清晨把第一缕阳光捧给人间;就像我心里的太阳,被父母的爱养得亮亮堂堂,无论遇到什么,都愿意相信,日子会像太阳饼一样圆满,生活里会常伴好运与阳光。
  路过街角的小卖部,老板娘正往玻璃柜里摆些散装的面饼,说是应季的点心。我停下脚步,买了一块最朴素的芝麻馅,咬下去,麦香混着芝麻的脆,忽然觉得和小时候妈妈烙的太阳饼,滋味有几分像。原来有些味道,有些念想,早就顺着文脉钻进了骨子里,不用刻意记,也永远忘不了。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太阳的味道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