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陈雨桐
一芽一叶缀满枝头,半缕清香漫过茶丘。
初秋,在岚山区巨峰镇的茶园里弥漫的,不仅是茶叶的清香,更有乡村振兴的蓬勃朝气。
破局:从“散沙”到“抱团”的产业革命
曾几何时,巨峰镇茶园分散、鲜叶品质参差,收购商压价成常态,加工企业也愁“好原料难聚”。
为破解这些难题,赵玉民扛起联合社担子的第一件事就是挨村串户做工作:“把茶园交给联合社托管,统一供药、统一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10%,抱团才能挣更多!”
起初,茶农们心里打鼓:“自家的茶自己管惯了,交给别人能放心?”赵玉民不气馁,带着团队在春山路沿线8个村搞试点。他请来农技专家当“茶医生”,专家现场开“处方”,联合社免费供药;他还推动安装AI监测设备,谁违规用了禁药、在禁采期采茶,系统立刻报警。
直到茶农们算清一笔账:托管后,药肥不用自己买,鲜叶每斤多卖几毛钱,1.2亩茶园一年多收近3000元。观望的村民们纷纷加入,短短几年,联合社入社社员发展到19414户,托管茶园37240.60亩,成为山东省规模最大的茶叶专业联合社。
稳住了茶农,赵玉民又转身对接加工企业。他带着联合社的鲜叶检测报告和收购记录,敲开了日照茶仓的门:“我保证供应的鲜叶无农残,你放心接大订单!”这份底气让日照茶仓大胆扩产、研发新品种,茶农们总说:“有赵理事长托底,我们干得踏实!”
赋能:科技让茶园变身“智慧工厂”
走进联合社的后黄埠茶园基地,200亩茶园里看不到传统农作的忙碌,取而代之的是科技的身影:户外气象站实时监测环境变化,物联网杀虫灯可远程操控,土壤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温湿度数据——— 这些数据通过网络客户端,在茶农的手机上就能随时查看。
“现在的茶园,是科技赋能的‘智慧工厂’。”据赵玉民介绍,在联合社茶园基地试点智慧茶园系统,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土壤墒情,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精准滴灌;AI采茶机器人进入试验阶段,机械臂能精准识别一芽一叶的标准鲜叶……在赵玉民的带领下,联合社利用乡村振兴资金,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技术,助力茶园实现科学种植和可控化管理;联合社还严格施用腐熟大豆有机肥,茶叶间种植鼠茅草作为天然绿肥;更与京东科技合作搭建“一码溯源”系统,将种植、加工、流通数据全部上链,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茶叶的“前世今生”。
“从茶园到茶杯,每个环节都可控可溯。”赵玉民说,这套“一品一码”质量体系,让巨峰绿茶赢得了市场信任。如今,联合社的“朝元嘉木”系列绿茶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与中茶合作的“中茶日照绿”系列覆盖全省中茶直营店,年销售收入达300万元。
拓链:从“一片叶子”到“全产业链”的跨越
“茶产业不能只卖叶子,要做长链条。”近几年来,赵玉民不仅推动联合社构建育苗、种植、仓储、加工、销售“五位一体”模式,更探索“茶旅融合”新路径。
如今,巨峰镇200亩茶香稻场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年产优质稻米10余万斤;云隐小镇、茶乐园等串起茶旅线路,“茶旅+研学+团建”项目年增收超40万元。
不仅如此,联合社还线上依托大数据拓直播、国央企渠道,线下征战济南、北京茶博会,不仅让巨峰绿茶走向全国,还带动本地大米、葡萄等农产品销售。
截至目前,茶香巨峰联合社已荣获“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市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等称号。但对赵玉民而言,最大的荣誉是茶农脸上的笑容:“看着茶农口袋鼓起来,企业订单多起来,这比啥都值。”
展望未来,赵玉民心里有张清晰的蓝图——— 与科研院校合作引技术,扩大智慧茶园;深化茶旅融合,丰富研学体验;完善溯源体系,扩大托管范围,让更多农民通过茶产业增收,实现“因茶而兴、因茶而富、美”。
一根绳,拧起零散的茶园、茶农与企业;一杯茶,泡出乡村振兴的新滋味。正如赵玉民所说:“联合社就像一根绳,把零散的茶园、茶农、企业拧在一起,这股劲,就是巨峰茶产业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