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老家那口老井
图片
  

于安胜
  老家村西有口老井,说它老,因为在我记事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关于它的建成时间,我问了村里的好多老人,他们也说不出具体的时间。我在初中毕业前,一直住在老家,共在家乡生活了15年,我是喝着这口井里的水长大的。
  老井位于村西,老井的南面是一个小竹林,生长着茂密的翠竹,老井的西边和北边是庄稼地,西边不远处就是一条小河。通往老井的路两边是成排的树,具体是什么树已记不清了,大概有杨树、柳树等。
  井口的周边是用一些不规则的石板铺成的。夏天井中的石壁上长满了青苔,冬天,井台周围结了冰,为了防滑,人们就在井台上和路上撒上一层沙子,方便前来担水的人们。
  老井的井台上没有辘轳,人们取水只能直接把水桶放到井里去打水。
  用水桶从井里打水,是个技术活。用力重了,有时一不小心,水桶的提手会脱离钩担的钩,掉到井里去;用力轻了,水桶浮在水面上,水进不到水桶,打不到水。
  由于钩担的钩在水桶的提手上是不固定的,有时,也会发生水桶掉到井里的事情。这时候,人们就会找来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竹竿的末端绑上一个铁钩子,把铁钩子插入井底,让钩子钩住桶身或者桶的提手,将水桶从井里打捞上来。
  有人为了保险起见,用绳子绑住水桶的提手,直接用绳子往外打水。这样就不会发生水桶掉进井里的事情了。
  通常,人们担水大都会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
  清晨,伴随着小鸟的鸣叫,早起的人们,摸起扁担和水桶,开启了一天的劳作。担水的扁担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吵醒了沉睡的小山村。
  傍晚,袅袅的炊烟冉冉升起,刚从地里回家的男人们,放下锄头、奔向井台,担回来两桶清凉甘甜的井水,也把一轮明月捎回家。
  冬去春来,一年又一年。老井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守望着故乡的春夏秋冬,守望着故乡的每一个黎明和傍晚。
  在我小的时候,母亲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父亲在县城上班,家里吃水就靠我和哥哥到老井去抬。
  我们当时也就十岁左右的年龄,不会从井里往外打水,每次去抬水,就要在井边等着有大人们来挑水的,让他们帮忙打上一桶水,我们哥弟俩再抬着回家。
  我的家离老井有七八十米远,中间有一段上坡路,需要爬五六级台阶。我们抬着水桶,我在前,哥哥在后。每次到了台阶下面,我就把扁担从肩上拿下来,用手提着扁担,一步一步爬台阶,刚爬上两个台阶,就觉得累了,我就把扁担的前端放在台阶上,歇息一下,然后,爬到上一个台阶上,用手提着扁担,直到哥哥上了台阶,来到平路上,我们继续将水桶抬回家。
  老井的水,清冽甘甜,除了人们日常饮用外,还是天然的“冰箱”。
  炎热的夏天,父亲周末从县城回家,常常会带回个大西瓜为我们解解暑,我们就用刚刚从井里打来的水把西瓜浸上一会儿,经过“冰镇”过的西瓜,那红红的瓜瓤,甜甜的汁水,吃上一口,一股清凉瞬间凉遍全身。
  大概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里有了压水井,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打上一口井,安上一个井管、一套杠杆系统、一套活塞阀门,就是一个简易的压水井。利用气压差和机械装置把地下水引到地面上来。首次使用时,需要添加少量引水,增强密封性。压水井的出现让露天水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也和城里一样,家家都吃上了自来水。水龙头一拧,哗哗的自来水就会流到千家万户,既安全又方便。
  大约20世纪九十年代,那口老井失去了利用价值,被村民填上了土,平整成了地,栽上了树,那个地方,成了一片小树林。
  每次回老家,走到村西的那条小路上,总会往路北望一眼,寻找记忆中的那口老井。
  离开家乡已经好多年了,甘甜的井水,还时常流进我的梦里,滋润着我的心田。梦中,我有时挑着一担水,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赶,由于走得快,水桶里的水不断往外溢,洒了一路,到家时,水桶里的水只剩下上半桶了。
  已经过去多少年了,那口老井,早已淹没在一片小树林里,我还是很怀念它,还有老井周围的竹林、树木,还有那些故乡的乡亲。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老家那口老井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