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散材
图片
  

焦安铭
  (上接10月21日15版)
  某个冬晨,寒风凛冽,我让晨跑的队伍暂停。望着在风中岿然不动的树冠,深褐色的枝条如铁画银钩,直指苍穹,一种庄严的静默笼罩四周。这时,我想起母亲说过的话:“榆树是救命树。”
  那是困难时期,青黄不接的春天。家里仅有的玉米面、地瓜面粗糙难用。母亲和乡亲们寻来榆树皮,刮下内侧柔软的皮层,洗净晒干,舂成细末。这带着清香的粉末掺在杂面里,竟让粗糙的混合物变得丝滑软糯。还有那称作“榆钱”的翅果,开春时母亲带我们采下嫩绿的圆果,掺上少许黄豆面蒸熟。那香甜的滋味,至今难忘。如今城里人视之为野趣,谁还记得它曾支撑过无数个饥馑的春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望着眼前这些在寒风中奔跑的少年,我想起十年前他们还是稚嫩的孩童,如今已如这两株榆树般茁壮成长。教育不也如此吗?不必过分修剪,只需给予适当的空间和养分,每个生命都能找到自己的成长方向。
  风过处,枝头残存的干榆钱簌簌作响。这些形似古钱币的小圆片,在古人眼中是“余钱”的吉兆,寓意“年年有余”。但比起吉祥的象征,它更以沉默的姿态诠释着“无用之用”的深意:不争桃李之艳,不慕松柏之姿,安于平凡,甘于淡泊。却在每个被需要的时刻,默默奉献全部——— 新叶可食,树皮可用,枯枝可焚,就连这看似散漫的生长,也成了鸟儿的乐园,为喧嚣的校园留存了一片天籁。
  十年间,这两株树见证了多少学子的成长。记得有个叫李晓的男生,刚入学时顽劣不堪,常在树上刻字玩耍。直到有一天,他无意间发现了一个从鸟巢跌落的小喜鹊,便每天爬上树将它送回巢中。毕业时,他在作文中写道:“榆树教会我,真正的强大不是征服,而是守护。”如今他已是一名生态保护工作者。这或许就是“百年树人”的真谛——— 不是急于求成,而是静待花开。
  日影西斜,巨大的落日悬在天边,给榆树冠镀上浓郁的金边。每片叶子边缘仿佛在燃烧,闪烁着温暖而神圣的光芒。这光芒连接着昼夜,也连接着现在与过去。十年来的每一个黄昏,它们都这样静静伫立,目送着一批批学子离去,又迎来一批批新生。
  当最后一抹余晖隐没,星野悄然登场。夜空如深邃的丝绒,星星冷冷闪烁。喧嚣散尽,另一种声音清晰起来:北面文魁山的松涛低沉浑厚,如大地的深呼吸;南面黄海的潮声虽远,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凝神细听,仿佛能捕捉到那沉雄绵长的韵律。榆树巨大的黑影静静矗立在山涛海韵的交响中,如沉思的智者,聆听着天地间最宏大的乐章。
  十年了,我每周数次从它身旁走过,它总在诉说着什么:是草叶上七彩的露珠?是灿若天火的晚霞?还是朗朗星空下的山魂海语?我忽然彻悟:所谓散材,实是天地最慈悲智慧的安排。它们不依人工修剪,不赖沃土甘泉,只要一寸立足之地、一点阳光雨露,便能在这人声鼎沸的校园里,长成最本真的模样。就像那些随风而来、随鸟而至的种子,在无人注目的角落,反而能挣脱束缚,完成生命的全部奇迹,成就无言而伟大的庄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两株榆树用十年的光阴,诠释了生命最本真的状态——— 不疾不徐,自在生长。而我们的教育,何尝不需要这样的耐心与智慧?不必揠苗助长,不必苛求整齐划一,让每个生命都能像这两株散材一样,在属于自己的节奏里,长成独一无二的风景。
  那两株榆树,依旧静静地立在原地。十年光阴,在它们的年轮里不过是浅浅几圈。而对这所校园而言,却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它们本身就是答案,是对生命最深沉有力的礼赞,更是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古老智慧最美妙的诠释。(全文完)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散材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