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浅议从民俗文化角度推动“太阳文化”
  

刘加民
  民俗有明显的地域性,所以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说法。对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事象进行描述,从历史渊源、流布范围、至今存在三个纬度就可以了。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日照太阳文化的挖掘、整理和推动,大有可为。
  日照是“日出初光先照之地”,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考察要比从考古的角度更有必要和价值。考古是科学,重视证据,来不得半点虚假。中华文明有五千年文明史,远不如埃及的八千多年悠久,但是由于缺少国际上通行的以文字的出现为标准的证据,一直被西方的历史学家质疑。启动于1996年5月16日、完成于2000年9月15日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综合了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学等领域大批科学研究人员的力量,经过艰苦努力,才得到了五千年文明史的完整证据链,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的。国家领导人才可以底气十足地援用“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流”的说法。民俗学则不必如此艰辛。大量的远古神话传说是人类主要文明流派共有的文化现象,是先民们通过想象来分析、理解、描述他们遇到的自然现象的杰作。中国的远古神话传说故事所包含的精神价值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体现中华文明的某些特质。尽管我们不清楚女娲在哪里补天,后裔射日从哪里出发,嫦娥奔月发生在什么年代,大禹治水的地点也有分歧,但是丝毫不减损这些文化的审美意蕴。自强不息、不畏艰难、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也一直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强势存在着。总之,民俗很大程度上关注的不是事实的真伪,而是道理和情感是否符合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求,是一种来自于民间,传承于民间,影响着民众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精神力量。
  对“太阳文化”进行民俗学角度的挖掘、整理、推动的工作不容忽视。这些生活中的文化,很有可能因为司空见惯而习焉不察。从史料中找到“日照”名字的由来,是容易的。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设日照镇,属莒县,才有“日照”之名。改“海曲”为“日照”,仅仅理解为“日出初光先照”是不够的。如果结合海边人民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挖掘,一定会发现,这里的人们对日出日落、云开雾散、四季节令格外关注,这里的人们擅长通过观看日出、云霞、风向、潮汐的变化来预测天气、耕海丰歉,这里的人们喜欢遥望海天相接的远方期待亲人平安归来,也通过祭祀海神、龙王、妈祖等民间信仰活动寻求心理抚慰,就可以发现一个民俗的日照、文化的日照。甚至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这些广泛流传的气象谚语,就已经可见“日照”二字后边另一个民俗文化的日照的端倪。在日照,面向大海、遥望日出是包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哲学意味的。太阳崇拜在世界各大文明起源地都曾存在,这种崇拜来自对温暖、光明的渴望,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祈求,在构成哲学基础的天、地、人三大元素中,日照人有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把1087年的“日照”地名的诞生,理解为对日照人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的一种概括,是日照人向往光明、珍惜温暖、追求正义、奋发有为的文化人格的描述,意义更大。这里的人们相信“乌云遮不住太阳”,相信“邪不压正”,相信“黑夜过去一定是光明”,相信“狂风暴雨之后一定是风平浪静波澜不惊”。这无需考诸典籍,常情常理足矣。一句话,日照人因为靠近大海和日出而更加懂得光明,更加懂得温暖,更加懂得人生的意义。日照文化因为有独特的风土民俗人情,而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高地,世界民俗文化的亮点,完全是逻辑之中的事情。
  日照的民俗文化资源并不稀少,我们只是缺少一点自觉和自信,还有就是挖掘整理的真功夫。民俗文化包括民俗、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等等。已经存在过的,我们可以挖掘放大;应有却没有的,我们可以创造,当然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所有的现在都会成为过去,有意义的过去,则会不断与我们重逢。经过了时间的汰洗,一定有我们这个时代的好东西,会留给后人。
  民俗。民间习俗通常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也有在民间意愿的基础上由政府鼓励、引导、推动了之后,被民间广泛接受了的。民间与上层,通常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上层可以渗透入民间,民间也可以影响上层。“四书”“五经”的《诗经》,它的主体部分就是民间歌谣,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莫善乎诗”。我们的好多传统节日也是政府提倡的,比如关于清明节的来源的一个说法,就是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的故事。移风易俗,除旧布新,一直是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的民俗风尚的新常态。政府提倡做什么,得到民间响应,很快就可以形成一种“风尚”。看日出以祈求新年吉祥、强身健体、祛病禳灾、逢凶化吉……是符合所有人意愿的。来日照海边看海上日出,不应该只是日照人的风俗,也该是中西部地区、全体中国人甚至全世界类似于朝拜的神圣行为。民俗的“真”是情理的真,不是科学的“真”。只要对当下的公序良俗无害,就可以保留,甚至发明创造。那些有着宗教外衣的祭祀活动,对有了初步科学素养的现代人来说,早已经淡化了本来的色彩,变成现代人调整心情、追求快乐、发展商业的手段,很少会出现偏执一念、走火入魔的情况。
  民谣。日照的民谣也是缺乏整理的。日照人是不是喜欢晒太阳?我想靠近湖海的地方都会喜欢晒太阳。水的潮湿和凉爽,只有与太阳的温暖中和,才能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环境。晒太阳是所有民族的共通爱好。“蹲墙根儿”是农耕世代留下的独特的日光浴习俗。因为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一切生命的源头。来到日照,晒太阳就是一个“该有的民俗”。1087年莒州的县长把“海曲”改名“日照”,也许县官在潜意识里就有对光明和温暖的向往的意思。我创作的民谣是:晒晒头,不发愁。晒晒腚,不生病。晒晒背,不怕累。晒晒眼,看得远。爷俩一起晒,看谁跑得快。夫妻一起晒,定生龙凤胎……这样的新编民谣,会不会成为伪民谣呢?我的观点是“不会”。只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只要被老百姓广泛接受,就可以成为真正的民谣。所谓民谣,包括民俗,无非是曾经发生过的创作流传至今而已。民间文学有个“理儿真事儿不真”的定律:那些夸张的、离谱的故事后边,往往有一个朴素的、真诚的教化道理,或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近一些年,“二十四孝故事”备受诟病,就是把那些极端、残忍、丑陋的故事当作了教科书,忽略了其中包含着的正确道理和情感。无巧不成书,不怪不成“呱”。民间故事是口口相传,失去了传奇性,就无人听,无人传,就消失了。
  神话故事。日照的传说故事、神话故事非常多,最著名的是“坏才刘克学”的故事,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日照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神话故事,一个是“淹了石河城,立了日照县”,这个故事兼有创世神话和洪水神话的特点,表达的是邪不压正、拨云见日、乌云遮不住太阳、光明战胜黑暗、温暖重回人间等人类共通的主题,适合拍成好莱坞风格的奇幻大片,题目就叫《日照》。另一个是“秃尾巴老李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山东、江苏、黑龙江广泛流传,是清明节的来源之一,主题是弘扬孝道,显然也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影视剧的故事框架。
  日照市人民政府推动太阳文化,商业的考虑是不必忌讳的。商业目的是文化自我造血、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为保存而保存,是博物馆的职能,发展文旅事业,必须把文化资源转换成文旅产品。多做看日出祈福的活动。元旦、春节要组织盛大的看日出祈福民俗活动,搭建祭台,迎接光明。日照所有的宗教场所,都要在元旦、春节两天,举办相关“法事”活动。在海边和较高的山头,陆续修建 “日照台”,作为全域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不限数量,这些都是有民俗内涵的景点。提倡看日出、见阳光、晒太阳、日光浴、洗海澡、沙滩慢跑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搜集整理关于太阳崇拜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谜语歇后语俗语。传统的诗词歌赋和新创的白话文学作品,都可以作为日照旅游的纪念品。“日”字logo户外文化符号的广泛招贴。组织中小学生进行看日出作文、绘画比赛。元旦、春节的清晨,是最重要的时间节点,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个人生活的重要时刻前夕,考学、结婚、去外地、出海。身体虚弱、气血不足的人们,想要得到充分的阳气补充,获得生命力。诸事不顺、生意挫折的人,希望得到正能量的扶持,要看日出。
  总之,“洗海澡、吃海鲜”,属于形而下消费,过于简单,而且可以当天往返。挖掘“日照”二字潜藏的精神性内涵,赋予它向往光明、追求美好的意义,就可以逐步升华,形成真正的文化。通过发展壮大“看日出祈福”这一民俗文化品牌,各地游客自然就会慕名而来,而且必须提前一天到来。超大的人口入境,必然带动餐饮、住宿、交通、文创产品、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繁荣。“日照”题材的影视剧则可以帮助日照打破北方滨海旅游季节性过分明显的局限,一年四季,除了6月19日太阳节,元旦清晨、春节早上,其他的良辰吉日的清晨同样是观赏日出、感受温暖、向往美好生活的时间节点。
  日照市人民政府从2009开始组织元旦看日出祈福的活动,是顺应了民众的需要,延续了民俗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大胆尝试。事实已经证明,这个活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随着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活动方式的不断出新,已然成为了日照人民的新民俗。所以,看日出祈福的民俗典礼,我觉得应该始自1087年“日照”得名之日,迄今已经900多年。所有对外宣传,包括民俗研究,相关文化产业和创意设计,都要统一到这个共识上来。
  (作者系中国文联研究员,中国(日照)太阳文化特聘顾问)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副刊·人文】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浅议从民俗文化角度推动“太阳文化”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