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谱写奋斗者的诗篇
——读铁流报告文学《“莱西经验”诞生记》有感
  

孟凡金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绿了干涸的中国大地。小岗村的红手印,莱西县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经验,顺应了那个时代人民群众的意愿,开辟了改革创新的新天地,谱写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壮美诗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服务和管理水平,一直是党中央十分关心的头等大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可见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2019年9月11日,《人民日报》20版整版刊发了著名作家铁流的报告文学《“莱西经验”诞生记》,我如饥似渴地读了两遍。作为亲历者,往事犹记,感受至深。
  小人物,大课题。一位县委组织部的普通干部,走村串户,扑下身子扎根黄土地,与群众打成一片,对上负责,对下实干,这就是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一个又一个村党支部书记,秉承党的宗旨,心怀父老乡亲,用心动脑、公心为民,他们都是为民造福的带头人,这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实写照。
  读着读着,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个现实版的波澜画卷,那就是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祖国大地上千千万万个“第一书记”、机关干部,他们扎根在农村,奔波在田间地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出力流汗。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都是永恒的课题,伟大的实践。《“莱西经验”诞生记》说明了,如果当年青岛莱西没有“大摸底、大调研”活动,就不可能有“三配套”经验;那么,如果没有“三配套”经验就不可能有“莱西经验”。在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莱西县的广大党员干部在探索中付出了努力,组织部周明金则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他荣膺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称号。
  周明金是一位机关干部,但他关切土地的农民本质始终没有褪色。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了一百名改革先锋,周明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战线的唯一代表,这个金灿灿、沉甸甸的荣誉,饱含着老周一生的追求与奋斗。为什么他到处作报告呀,因为他底气足、经历多、有话说、叫人服。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是波澜壮阔的农村土地制度大变革,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老百姓吃上饭、吃饱饭,解决过上好日子的问题,很迫切,也很现实。大家知道,解放后,我们老百姓一直都在大集体的环境下生产生活,尽管很穷,可人们的“散、懒、等、靠、要”思想意识却很严重。根在哪里?在于生产力得不到释放。也就是说,体制、政策禁锢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束住了手脚。然而,即使在这样的体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然很清纯,“号子一吹,集合下地,人七劳三,统一分配”。这种大集体生产生活的运作方式,应该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阶段性的必然产物。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核心力量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与感召力是强大的,是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大事靠党组织,小事靠村干部,党群关系血肉相连。拿一个村庄来说,党支部是群众的唯一依靠,是主心骨,这是党的基层组织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所在。但是,面对分田单干了,不再由生产队长吹哨子或者扯着嗓子喊出工了,人们觉得刹那间像是集体解散了,这难道群龙无首了,无依无靠了吗?很是困惑。尤其是有些劳动力少及疾病等原因的贫困家庭,他们觉得生活无望,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在这个时代大变革的环境下,周明金走向了田野,来到了父老乡亲中间,他不是在访贫问苦,也不是走马观花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而是在走访调研中听民意、察民情,为面对分田单干情况下如何抓好生产、搞好党群关系、加强党对基层组织配套建设的领导而不辞劳苦,倾心努力。在这次大调研中,“周金明前前后后,跑了八百个村庄,谈话近万人次”。本来“身材壮实,脸膛黝黑”的汉子,却“浑身上下瘦了一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摸清了底细,找到了源头,理清了路子,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总结出了“三配套”经验,在向县委张书记汇报时,他胸有成竹,直言不讳,信心满满。为接下来的“莱西经验”集聚了资源,蹚出了路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牛鼻子”“试金石”和“生命线”,永远是我们党的建设的大课题。为了这个大课题,周明金不怕跑腿,不怕磨嘴,不怕碰壁,一直在忙碌着,充分展现了一名奋斗者的风采。
  官虽小,责任大。每一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每一个党支部都是一座堡垒,肩上扛着担子,心里装着责任。“脱贫致富,一步也离不开党支部”。这话非常精准。你看,大包干后,后庄扶村党支书王顺寿已是50多岁的年纪,他坚守清廉,私事从不花村里一分钱,带领党支部一班人,不松懈、不缺位、不消极,而是因地制宜,领着大家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兴建村办企业,让每家每户都受益。2000多人的村庄,2018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你说能不感恩党、感谢身边的党支部吗!再看,李家疃村党支书李高芝,他甘于吃亏,带领党员把原本是村干部们辛苦培育的葡萄园无偿转让给了村里的贫困户种植、经营,这个行为,站在个人利益讲,吃亏了,很难理解。但是,站在党员干部的角度讲,这是个大便宜,因为通过这件事,党群关系又拉近了。还有,牛溪埠村的党支部书记唐成功,在大包干后有的党员问,“咱能干点啥?”时,他自己心里也没有数。可是,如何为当下老少爷们排忧解难,提供生产生活上的方便,这看似是小事,其实是大事,这是党支部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他主动成立了“针线笸箩”式的农民综合服务站,为民解忧排难。这个创新举动,做得很好,直至对现在的新农村社区建设都是很大的启发……从这些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上,彰显出的一个道理是,共产党人不怕事小,就怕不做,小事做好了,大事也就做成了。这样,只要把对老百姓有利的事做好了,党群关系才会更融洽,我们的基础就牢固,我们的生活才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领导抓,抓基层。党员带头,群策群力,探索跟上农村变革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此乃“莱西经验”的智慧源泉。下基层、沉到底、摸实情、讲真话,一场浩浩荡荡的基层大调研活动在莱西大地全面展开。“为人民服务”是“莱西经验”的核心。“为谁服务、怎么服务”等等,千头万绪。诚然,在当时由“集体”到“单干”的大变革,这不仅是形式上的转换,更是思想意识的大换血,怎么认识,如何对待,统一思想的工作不是立马就解决的。毋庸置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县委书记的农村、农业与农民的情结是非常浓厚的,因为那时工作重心的基本面是农村,这也注定了对一个县的当家人来说,农村工作抓什么、怎么抓,是首要任务。此时的县委书记张成堂同志做出了表率。他在悉心听取了周明金建议的同时,迅速作出了开展“大摸底,大调查”活动的指导性意见,统一部署,全面展开,这是个了不起的举动。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县委制订下发了“一是以党支部为核心,抓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二是村民以自治为基础,做好民主政治配套建设;三是把集体经济当依托,做好社会化服务配套”的“三配套”建设措施。足见当时加强党的基层组织配套建设的紧迫性是多么重要。当年,“莱西经验”走出了莱西,在全国农村扎根生长。如今,青岛正在继续拓展“莱西经验”,让其在乡村振兴中更加丰富多彩,谱写新时代奋斗者的新篇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其实,作者写周明金的事迹并不是展示老周一个人,而是在庆祝新中国70华诞之际,重温在那段岁月里成千上万的像老周这样的人,他们都是实干家,他们都是时代英雄。
  岁月如歌,弥足珍贵。
  《“莱西经验”诞生记》感动人的另一个方面是文字真实,事件大,接地气,感化人。铁流是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我读过他创作的《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一个村庄的抗战血书》《支书与他的村庄》等多部书。读每一部时脑海里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翻身得解放,为了谋求自由幸福而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困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前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赤胆忠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人民群众的无比牵挂,始终是他创作的主题,字里行间无不迸发着浓厚的家国情怀。
  《“莱西经验”诞生记》发表后,仅人民网就有多个频道转发,人民日报海外网、央视网、光明网、中新网、中国青年网以及全国众多网站都予以转发。这篇作品在山东更是反响强劲。事实证明,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写出有时代温度和社会筋骨的文学作品来。在我们身边,在各条战线,还有很多像周明金这样的人物值得我们去挖掘、去抒写。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4 版:副刊·文苑】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谱写奋斗者的诗篇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