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乡村振兴的画卷 乡镇干部的群像
——读《经山海》有感
  

冯振
  著名作家赵德发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现实主义小说《经山海》一经推出,立刻引起强烈反响,荣获第十五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虽然该书在《黄海晨刊》上有连载,但我还是忍不住买了一本仔细研读。
  打开书,备感亲切,有一种充分的代入感,因为这本书描写的背景就是日照。甚至可以尝试着把其中的地名对号入座。那些乡村振兴的工作,如精准扶贫、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环卫一体化、环境保护、农村电商、扫黑除恶等等就像一幕幕画卷徐徐展开。我曾经有幸在这几年在贫困村挂职“第一书记”,亲身感受到了这一伟大历程。村里有个在外工作的青年两年没回家,回家后说是几乎认不出老家了,宽敞整洁的街道,干净卫生的环境,漂亮实用的塘坝,群众健身的广场,处处显示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繁荣景象。精准扶贫产业项目建设的结对帮扶让村民得到了发展实惠,贫困户基本实现脱贫。农村风气也有明显好转,乡镇食堂的雅间在十八大以前天天客满,十八大以后门可罗雀,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里面的桌椅上布满了灰尘。沿海的渔民夸共产党好,因为打黑除恶,曾经横行一时的渔霸消失了。书中描写的深海一号、房车营地、精品民宿等也正在变成现实。乡村的发展日新月异,生机勃勃。
  书中描写的乡镇干部群体非常形象,仿佛就是身边的你我他。在工作中曾接触过许多像主人公吴小蒿那样的乡镇女干部,她们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一头连着基层群众,是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她们谱写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最美华章。曾经惊讶于乡镇干部几乎都在办公室里放一张床,那是五加二、白加黑,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的在拼命干。他们自嘲在基层号称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驴使。女干部们更是往往顾不上家庭管孩子,很多干部家住在60多公里以外的城里,早上6点开车去上班,晚上8点到家,两头不见太阳。有的把孩子扔给老人,有的寄托到全包的私立学校。遇到急难险阻的任务时连续几天几夜吃住在村里。她们的付出也证明,只要真心为民干事,还是能够干成事的。
  这本书可以用来当做乡镇工作的指南。看完之后有一个很遗憾的感觉:如果当初去农村工作的时候能看到这书,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书中的许多情节甚至可以看做群众工作的案例。例如吴小蒿在拆迁工作中遇到的种种情形,其中与一个不愿拆迁的老大娘相拥痛哭并下跪磕头的情节尤其感人。最后老人同意签字,归根结底是因为她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与人民心贴心,把老人当做自己的父母,最终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拥护。例如到群众中寻找思路,拜群众为师,开拓了农村电子商务,筹备建成了渔业博物馆。例如到农村挖掘出渔民打击乐《斤求两》等。其中如果乡镇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人手一册仔细研读并贯彻到工作中去,对于做好乡镇工作肯定大有裨益。
  书中描写的关于“第一书记”的片段也很有指导意义。如在“第一书记”上任前,吴小蒿提前到村里做好村书记的思想工作,让他们配合“第一书记”。现实中,有的村书记对派驻的第一书记有抵触情绪,认为“第一书记”是来夺权的,如果镇干部提前跟他们解释清楚,工作就会比较容易开展。书中“第一书记”法慧义卖书画将所得分给贫困户,结果有人不满故意而给村书记肮脏。现实这种在农村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现象太常见了,有人就因为一张年画或者一袋洗衣粉没有分到,各种不满意。也充分体现了农村的复杂。有了这样的教训以后,再分配的时候就会更贴近实际,更加合情合理。
  听说这部书已经筹拍电视剧并计划在央视上映。期待着早一天看到。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副刊·人文】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乡村振兴的画卷 乡镇干部的群像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