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书法欣赏的关键要素
  

何子安
  自古以来,从文人墨客到普通人众,喜爱书法者大有人在。但我们会发现,同样一幅书法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有时甚至会做出完全相反的评价。即便是同一个人,在其青年、中年、晚年时期,喜好也会有所不同。而普通书法爱好者与专业人士对书法评价的出发点和关注要素及评判标准不同,认识差异就会更大。
  中国书法书体多种,流派众多,书家数以千万计。书法作品留给人们的印象,有浑厚、有雄伟、有秀丽、有庄严、有飘逸、有险劲等,形态多样,美不胜收,因而,书法欣赏和评价的元素也是丰富多元的。中国书法是追求美的艺术。汉字本来是书写记事的,后来人们为了把它写得更漂亮,才使书法由优雅的汉字书写系统发展成为具有高度审美且极富想象力的艺术表现形式。欣赏和评价书法艺术,应该体现和崇尚对美的追求。书法中美的元素、人们对其中美的感觉和感悟,应该作为书法艺术欣赏的主要内容。归结起来,用笔、结体、章法、笔意是欣赏书法作品的四个关键要素。

从用笔上看“笔法”
  中国书法用单纯的点画线条成其变化,形成仪态万千的字体世界,用笔和笔法是书法的基本技术和练好书法的基本功。用笔功夫到了,笔法美妙多彩,功夫不到,什么美也出不来。
  往细处深处看,一是看点画,要看点画动感和姿态。点画飞动,才能结成仪态万千的有生命的字体,形成万象之美。民国时期大书法家于右任说,“写字无死笔,就是好字”,也就是说每一笔画都要写得活,写得有生命、有动态、有表情。
  二是看线条,要看线条力感。书法的本质是用线条表现生命状态。看书法线条质量的优劣,核心是要看线条力感,好的线条有刚有柔、刚柔并济,“多力丰筋”“骨法用笔”。品书时经常讲的“雄强”“沉着”“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等,都是讲力。韦诞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线条有力,字才有“主心骨”,才有“精气神”;线条无力,肥肉无骨,没精气神,则被称为“墨猪”。王羲之书法的线条以刚为主,以柔为辅,硬朗坚洁。赵孟頫书法的线条以柔为主,以刚为辅,婉和秀润。线条力感最强烈的是颜真卿,不论是楷书还是行草书,既有内敛的精气,又有外显的张力,给人的感觉雄强、劲健、浑厚、大气。近现代书法大家于右任,把碑和帖的优点兼收并蓄,有凝重,又有婉约,线条粗而不肥,细而不软,元气充盈,自然从容,具有“浑融”之美。
  线条外在的表现形式为方圆、动静、虚实、疾徐、粗细,体现多种不同的美感和形态,其力感主要来自不同的笔法。圆笔力在内,方笔力量扩展到外。中锋、侧锋、尖锋、藏锋、露锋,多锋并用,线条变化,丰富多彩,宋代米芾“八面出锋”,铸就了“米”字的风格特点。
  三是看用墨,要看用墨“色彩”。书法是视觉艺术,除了线条的变化外,还讲究“色彩”。书法要用墨来表现其“色彩”和精神。包世臣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矣。”人们习惯上说“墨分五色”,即浓、淡、枯、润、湿,实际上还有干、渴、涨墨等等,浓墨易见精神;淡墨显得清雅淡远;湿墨因点画中含水较多,易使线条丰腴浑厚;渴墨是带飞白的线条,在行书、草书中往往有提神的作用。墨色的变化,不仅能增强书法的神采和形式之美,而且能给书者带来墨趣。一般来说,墨的干、燥、浓决定字势的险峻,具有阳刚之美;而墨的湿、淡决定字势的姿媚,具有阴柔之美。“浓欲其活,淡欲其华”。好的墨法应当是浓淡结合、枯湿并用,“带燥方润、将浓遂枯”,这样才能达成多姿多彩的笔墨效果。当然,用墨也离不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书法意味。苏轼喜欢浓墨,“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因而“黑”是苏字的一大特色,用墨浑厚,线条丰腴,神采焕然。清朝的刘镛也喜欢浓墨,有“浓墨宰相”之称。清王文治则喜欢淡墨,故有“淡墨探花”之誉。用墨最玄妙的要数明末的董其昌,他醉心禅学,援禅入书,书法以“淡”为美,玄淡用墨,线条淡而能枯,虚空闲寂,有一股云淡风轻的清凉禅意,被后人称为“淡墨尚书”。

从结体上看字的“真态”
  汉字是由点画组成的,一个字就好比一个人的形体、举止、默语。结字之美,是影响书法作品整体美的基本元素。明末冯班云有言,“作字唯有用笔与结字。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
  字的真态是什么?我认为就是通过点画的位置、疏密、阴阳、虚实、动静、顾盼、向背、仰俯等,达到呼应有序、往来有情,呈现出每个字的自然状态、生命状态,即美的状态。中国书法结体的最高境界,就是使结成的字表现出生命状态,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也就是说“书之结体,一如人体,手足同式,而举止殊容。”古人所揭示的结字之理,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抽象的点、线、笔画,使人从情感和想象中去感悟和体会。
  动然后能千姿百态。王羲之《兰亭序》中二十一个不同的“之”字,源于“之”字不同动作的不同形态。黄庭坚称苏轼的字如“石压蛤蟆”,苏轼称黄庭坚的草字如“死蛇挂树”,都是对彼此字的真态的形象比喻。

从章法上看“道合自然”的微妙
  书法的章法,是安排布局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是整幅作品的谋篇布局,也即整幅作品的布白。看章法怎么看?古人从中总结提出了诸多审美要素,值得我们在品味书法时认识和理解。
  譬如计白当黑。这是虚实相生的古代哲学原理在书法结字和章法布白当中的应用,是清代大书家邓石如总结出来的。意思是说,一篇好的书法作品要虚实相生,黑白相间,点画和字的空白处也是作品的组成部分,单注意“黑”是不够的,也要注意“白”(空白)在作品和字中的位置,空白要分布适当,与笔画、字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无笔墨处也是妙境。所以好的书法布白都疏密布局得当,有“眼”,有“气”,“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没有“眼”和“气”的作品,漆黑一片,往往让人透不过气来,产生压抑感,看不到美。苏轼是历史上书家中计白当黑的高手,在他的作品中,往往留有整片的空白处,用他那强烈的“黑”,衬托出“白”的妙境,使作品更有意味。
  再如,奇正配合,忌状如算子。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所以历代书家在书法创作中提出了欹侧、避就、开合、呼应、穿插、向背、朝揖、疏密、聚散、笔断意连等许许多多的技术法则,表现出作品的雄伟、秀丽、严正、险劲、流动、机智、愉快等不同的意境和风格,给人以无穷的遐思和无尽的想象。
  又如,讲节奏和“势”。书法像音乐,上佳的作品能看出流动感、节奏感和“势”来,有行气,有大势,“势来不可挡,势去不可遏”。所以欣赏好的书法作品,就要试图看出节奏,看到笔力,看到气势,看到疏密、张弛、均衡、向背配合的怎么样。透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看出作者对书法内容的理解和自身的审美意境;通过线条的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看出作者的心绪、观念和情感。
  书法作品,是“人工制品”,需要下苦功夫,需要千锤百炼。章法布局需要潜思妙想,意在笔先,精心创作。但书法作品的至高境界又要求出之自然,正如秦代李斯所言“书之精妙,道合自然。”苏轼也在书法创作实践中提出了“书无意于佳乃佳”的至理名论。针对史上出现的书法创作和发展弊端,明末清初大学者和书法大家傅山提出了“四宁四毋”的观点,即“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核心就是重自然、轻安排,得到了后人的广泛认可。天下前四大行书《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帖》《韭花帖》都是作者的真情书录,是“无意于佳”的作品。所以黄庭坚在看了《黄州寒食帖》之后写道:“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历史上充满率真、稚趣的作品,像弘一法师晚年的作品,以奇丑为特色的明代徐渭、傅山的作品,都有一席之位。明代以后,状如算子的馆阁体书法,尽管作品众多,功夫精深,却没有一件作品能入流。

从笔意上看神采和情志
  这是书法欣赏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欣赏书法,除了看书法的点画、线条、用墨、结体、章法等有形的元素外,还要看它的“神”。南北朝时南齐的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采是说书法的神韵,高水平的书法作品要形神兼备。
  书法的神采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书法自身的特质。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古今书人优劣评》对三国至梁期间32位书家作品逐一给予评价,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扬南碑与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二是作者的情感表现。“书为心画”,书法的一笔一画都传达着作者的性情和心境,每幅作品都表达着一个人内心感受,是内在美的外在表现。毛泽东在写《七律·送瘟神》时,浮想联翩,夜不能寐,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诗词是这样,书法作品的艺术魅力,也在于能够使作者的情感透过点画结构、字情字意,奔驰到无限广阔的天地中去。唐代孙过庭就品出了王羲之书写几幅重要作品时的心境和情感,他在《书谱》中说:“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书法欣赏达到这样的境界,普通书家和爱好者一般很难。但对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所表现出的悲愤、痛切之情,则都能有所感悟。

欣赏书法还得了解这些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书法艺术的精华,蕴含在历代传承下来的经典作品之中,从商周到近现代,留存下来的碑帖众多,经过历朝历代书家的发掘和筛选,推出了许多传世的名碑名帖。书法发展之道在于根植传统、出古入新。不论学书之道,还是品书之路,都必须对历史传统特别是经典作品有所学习和了解,搞懂了传统的,也就理解了现代的。所以,培养书法艺术情趣,就要在搞明白书法欣赏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对中国书法传统有所了解。
  如果要走得更深一些,就要对一些主要的书家和经典作品有所认识和理解。特别对宗师级的书家,像钟张、二王、欧柳颜赵、苏黄米蔡等大家,以及他们的主要作品有所掌握和理解。还要学点中国的书学史。中国的书法以唐代中期的颜真卿为分界点,以前称作“书体沿革”时期,书体的主要倾向为书体的沿革,即篆、隶、真、行、草诸体的发展与形成,书法家艺术风格的形成往往与书体相连。以后称“风格流变”时期,诸种书体已经具备成型,无需再创新体,风格的创新与发展成为书法艺术的主流。所谓“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清尚碑”,反映了每个时代的书学思想和风格追求,搞明白了,就能看出书家的流派、渊源和风格。再就是要学点书评知识。像唐代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的《书断》等,对提高书法艺术欣赏水平都会有很大帮助。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副刊·专题】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书法欣赏的关键要素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