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历史文化名村夏家岭
图片
  


夏勇


  三庄镇夏家岭村,毗邻海曲古县的东西驿道(泰石公路),建于明初,至今有600余年的历史。现在有一千多口人,耕地山林1800多亩。
  据清代夏家岭村夏氏家族族志《夏氏家乘》记载:“明洪武年间,夏氏兄弟四人来照邑。一祖居于城南夏家邨,适他所者,有二祖失传其地,惟我祖居于夏家岭”。
  夏家岭夏氏家族在第六次纂修族志过程中,三下苏北苏南实地调查,进一步考证清楚了夏家岭的“前世今生”——— 夏家岭夏氏家族来自江南苏州。
  这与范家楼范氏老祠堂大门古联:“来自江南绵世宅,安居海曲振家声”,十分吻合!
  范家楼与夏家岭,相距三里,仅仅一道山梁土丘相隔。
  递世相传;日照夏家始祖、范家始祖,为姑表兄弟,千里大迁徙,不离不弃,携手而来!
  在日照市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村志———《范家楼村志》记载: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范姓迁此居住建村。因建有楼房,故名范家楼。范姓是由江南迁徙于此.。”
  《范家楼村志》的《大事记》又载:
  “明初,夏氏由海州之东海迁来立村,后迁今夏家岭村。”
  夏家岭建村的脉络,更加清晰。
  在明初洪武年间“奉旨移民”的大潮中,中国“二大移民工程”———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江南苏州阊门移民,分别从旱路、水路,强制迁徙山西二府六十六县、太湖流域苏杭松嘉四地的居民,到元末明初战争形成的荒无人烟的“宽乡”山东等地及江北黄淮黄泛区。
  从鱼米之乡,筚路蓝缕,来到明初的“黄泛区”淮河流域,夏氏先祖辗转来到了苏北海州的一个世外桃源———“东海十八村”,在现今连云港云台山一带。
  唐宋时,这里叫苍梧山岛,还是黄海中的一列岛屿,距离陆地还有四十余里,是中日交流、直达长安的海上驿站。
  清康熙七年(1668年)的郯城大地震(中国有历史记载的最强地震),让陆地推向黄海三十里,形成著名的十里“黑风口海峡”。由于沂、沭水挟带泥沙的填积和黄河南徙夺淮入海后带来大量泥沙,黄淮三角洲范围日益扩大。1711年,前云台山与大陆相连。1855年,中、后云台山也相继与大陆连成一体。日照大部分家族的故乡驿站“东海十八村”,沧海桑田,成为了陆地的一部分。此是后话。
  明初,海防之需,刚刚在“东海十八村”水流村客居立足不久的夏氏先祖,不得不再次启程,踏上淮安通往登州的古驿道(今204国道),迁徙入鲁。
  按照朝廷“二丁抽一”的法令(山东荒无人烟土地太多,以最大限度散居开荒复产),夏家岭夏家先祖的亲兄弟、表兄弟,分别在沿途的涛雒黑漆、城南夏家村,停下了迁徙的脚步。
  他在日照东西南北驿道的十字路口,折西而行,择善卜居——— 在三庄巡检司西的二岔河口,只见这里地势开阔、林木丰富、风景优美。遂溯流而上,在今范家楼老村位置驻足。
  不久,为了亲戚间相互照应,让夏氏先祖,邀请来了在涛雒沿海黑漆村讨生活的范家姑表兄弟——— 日照范氏家族始祖遂至此。
  夏氏先祖,有木匠手艺,就到了更多林木的范家楼岭西,另立新村——— 范家楼村西侧,有一道岭。夏家徙山脚立足,遂为村落。此亦夏家岭地名的由来。
  夏家楼亦更名为范家楼。


  在夏家岭西岭南半部的山脚下,曾有几个数米深的天然山洞(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居民盖房采石中,才被炸掉,洞底尚存),山洞旁边的一家农户,在打水井时,曾挖出远古时代的陶片。说明在龙山文化乃至更远时期,这里曾有人居住生活。让夏家岭村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
  夏家岭村毗邻古驿道,至今仍完好保存下来了古人修建的烽火台,是日照市已经所剩无的几座古烽火台之一。与日照烟墩岭,应为一条军事通讯线上的军用设施。或为春秋秦汉,或为明朝为防倭寇,在驿道上所筑。
  这条年代久远的古驿道,在1938年,再次成为抗战的前线———同年12月,中共日照县委搬迁太石公路路北范家楼村,并成立八路军办事处,范家楼半径二三公里内的夏家岭、吉洼、台庄等村,成为“日照延安红区”。1939年新年伊始,年仅20岁的夏家岭村青年夏良评,第一个参军,走向了抗战前线,入伍滨海军区八路军一一五师,之后返乡组织夏红波、夏良友、崔为怀等一批家乡热血青年,走上抗战前线。
  1943年7月,日照历史上著名的“三庄战斗”,又发生在夏家岭古驿道南侧———挺进滨海抗日根据地的东北军111师官兵,在这里遭遇千余日伪军的围追堵截,毙伤200余敌伪军后,敌军撤退莒县。
  一批抗日烈士,永远长眠在了夏家岭棚子顶山的土地上。
  让夏家岭成为一片抗日烈士血染的土地!


  清代光绪年间的《日照县志》之“古迹”部分,记载了夏家岭村里的一眼奇特的古老水井———太极泉,又叫阴阳井、阴阳泉。
  古景的一个泉眼,流出的,是甘甜清冽的甜水。
  另一个泉眼,流出的,是苦涩的漤水。
  清晨,平静的水面上,会有一道泾渭分明的分水线。
  夏家岭独特的自然地貌,造就了这座一井二泉的奇特景观——— 夏家岭地处两河(吉洼河与龙门崮河)交汇形成的冲积平原上,一边是沙砾层层过滤后的纯净水,一边是溶解了大量矿物质的漤水。
  随着村落的扩大,这眼古井,被圈到了一户村民院内。
  清代光绪年间的《日照县志》·《掇余志》又载:“夏羽人,名通亨,清康熙间(1662~1722),自华山来栖邑西回龙观。大旱,祈雨辄应”。
  他自华山修道归来后,主持建成了回龙观(在今东港区西湖镇)的教务,使回龙观成为鲁东南最大的道场。所辖范围北到诸城、西到临沂、南到赣榆,成为回龙观的最鼎盛时期。与青岛回龙观平级。该遗址,已被列入日照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25年的四修夏氏家族族志,解开了通亨道长身份的疑云。
  《夏氏家谱·二世祖三贤传》记载:“夏羽人,二世三贤,法号通亨,入县志,村北六里有大山,名崮崖。公隐于此修理老母洞、罗汉洞、大洞、仙人洞以及井臼、渠池,遗迹犹存。康熙年间往游华山,数年来归栖回龙观。寿百二十四岁,羽化有修真功程”。
  至今,龙门崮风景区(清代日照地区的道教中心)及周边日照、五莲很多村庄的老人中间,还流传着通亨道长的一系列神话传说。
  在今西湖镇回龙观遗址的岩壁上,仍保存着通亨道长晚年的一首自题诗:
  千岩万壑极跻攀,将谓深山尽此间。
  行到深山极深处,深山深处更深山。
  这是他对自己一生修行悟道的总结。
  回龙观的岩壁上,一位白云观道长来访不遇,题诗石上云:
  明月清风调,高山流水音。
  子期今不遇,谁识伯牙心。
  墨迹,亦尚在。
  夏家岭夏氏二世祖三贤道长,羽化后,葬于回龙观。
  1947年,西湖镇回龙观70余道士,被强制还俗,大量道观设施被毁,大片珍稀树种林,亦陆续砍伐、被毁——— 道教强调“天人合一”思想,每一位修行者,入道前,先要为道观栽植一颗珍稀植物——— 这是回龙观有大量南方珍稀树种栽植的原因。甚是可惜!
  保护、修复这一日照地区重要的自然遗产、道教文化遗产、市级文物,意义深远。


  清末,夏家岭有四家私塾:西学里、南哨门、六顺堂、五大门。
  最富成果的,是由乡饮介宾、夏氏八世夏秉泰创办的西学里,另一家是南哨门夏家。
  建国后,西学里夏秉泰之孙夏继苏联留学归来,成为独立担纲国家级重点工程、西北纺织工业基地的高级工程师;南哨门夏良岱成为国营安嶶砀山园艺场总农艺师、副场厂,安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
  西学里私塾,位于夏家岭夏家四合院。
  夏家四合院始建于清代中叶,是一处集居住、私塾教育、家庭作坊生产、防匪、安全自卫等于一体的四合院建筑群。由南北两个独立四合院组成。
  两个独立四合院大门南北相向,由一个巨大影壁隔开,院外还有碾房、柴草院、柞蚕丝厂作坊、牲口棚……及康熙年间的祖宅,近五十口人的大家庭聚居在一起。
  四合院天井是青砖甬道,将堂屋与大门连接。甬道两侧,为东西厢房。青砖大门,青膏泥嵌墙。屋顶起龙脊,覆青黑筒瓦、瓦头和花檐。四合院主体建筑,就地取材,搜集从龙门崮山下冲积下来的五颜六色的火山岩与鹅卵石,垒砌而成。
  在四合院西北方制高点,建有四层的了望楼(土炮楼),几公里路范围内,尽收眼底。门旁青砖墙垛中,设射击孔(防捻防匪之用)。穿过堂,右侧开门,为书房和会客厅,亦为私塾课堂。四合院留有多处大小门和过道,将前后门、便门连接,可在遭遇匪等紧急情况下,让家人从过道、便门逃离。
  夏家四合院,是乡村启蒙教育的摇篮。
  一百多年前,一波波垂髫总角学童,每天走进这个周边林木茂密、鸟鸣清幽的独立四合院里,诵四书五经、读《弟子规》圣贤书。时名闻日照县西北乡方圆几十公里。在五莲房家沟、岚山黄墩镇粮山口等地开办分堂。
  夏家四合院,是一座乡村文化的沉淀池。
  日照夏氏自江南文化故都迁鲁六百年来,一直秉承“志远秉贞良,昭(教)培德隆昌”的家训(夏氏字辈歌),一代一代接力。
  清康熙年间,六世夏志清公历时二十年,备历艰辛,于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完成苏北迁鲁族志———《夏氏家乘》,并苏北鲁东南合谱。
  光绪25年(公元1899年),随着苏北迁鲁族人口日众,开始按照东海曲、西莒州分纂夏氏族志。西学里私塾创始人、乡饮介宾、夏氏八世夏秉泰公,承担起了族志总算、海曲卷总纂重任;莒州卷,由夏家岭迁莒州夏氏九世夏振寰公总纂——— 他是大店庄陔兰(山东省图书馆馆长、民国《重修莒志》总纂)的私塾老师。
  苏北迁鲁夏氏族志光绪卷、民国卷及龙泉王氏民国卷(秉泰公母亲家)三部族志,皆在西学里夏家四合院组织完成。
  由德高望重族人夏云峰、夏曰椿等作序、监修,夏荟贞、夏良谨等后辈誊撰成秩。
  夏家四合院,是一个革命的摇篮。
  从这栋烈士故居,走出了夏家岭第一位共产党员,走出了奔赴抗日战场牺牲的烈士。上世纪四十年代,八路军伤病员,经常被安排到这里养伤,烈士母亲王氏像对待儿子一样,照顾八路军伤病员。把粮食优先给伤病员吃,使他们尽快恢复了健康,奔向前线。
  夏家四合院,是乡村产业发展历程的一段缩影。
  在这里,曾创办了日照西北乡最大的一家柞蚕丝厂,其产品名闻乡里,乃至出口海外。
  2015年,经山东省乡村文化遗产全面普查,专家评选,“乡村记忆”工程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遴选了300处山东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夏家岭四合院入选。
  1947年后,西学里夏家四合院百年老宅,被分割为十余户人家居住。现已几十余年基本无人居住,东西厢房等均已坍塌、了望楼(炮楼)仅剩2层,正房2条曾雄踞屋顶百年的龙脊,已不见踪影……唯有屋顶残存的瓦当和滴水,还清晰可见。
  整座院落,断壁残垣,树木参天……
  在日照市“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历程中,由“政府主导,制定乡村文化遗产的产权转移的政策,县乡村与社会共同参与,保护和修复一系列乡村历史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亦是发展“内循环经济”,振兴乡村产业经济的突破口之一。


  夏家岭是革命老区。1938年12月~1939年2月,中共日照中心县委为了便于与特委(驻莒县桑园)取得联系,迁至范家楼村。夏家岭毗邻这一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日照“第二延安”“莫斯科”之称的范家楼,加之夏家岭、范家楼2个村自立村以来代代世交,共同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革命老区的“模范村”:
  建国前,这个几百人的小村,有老党员80多位。有夏良评、夏良看、夏孟贞、夏昭东、夏良选、夏良荣、夏良谓、夏昭奎、夏昭发、夏良勤、夏良江、夏选贞、夏良开、夏良义、夏昭文、夏昭宜等20多位优秀青年,加入共产党的抗日队伍。
  夏芹贞(字采言)时任民国日照县十区行政委员,兼高庄社社长、崇正学校学务委员,开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影响着本族人爱国爱家。
  次子夏良评,1938年底入党,是夏家岭村第一位党员。后任八路军115师2旅4团特务连连长。为拔除滨海军区东西南北二条交通要道上的“钉子”——— 国民党重兵扼守的沈疃据点(在222、335省道的古道交汇处),115师选派夏良评,利用父兄夏采言、夏谋臣等社会关系,打入敌顽国民党区长杨百福的内部。
  1942年农历10月6日晚,八路军115师以极小代价,一举全歼杨百福敌顽部队,拔出了八路军滨海军区发展的一颗钉子……荣立特等战功!返回部队。
  1943年6月,年仅26岁的夏良评牺牲在陇海线抗日战场。八路军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老团长贺健、政委王岱给烈士妻子写来厚厚的一封信:“夏良评同志为国家、为民族、为抗日而牺牲,我们很悲痛。夏同志牺牲后,用六寸柏木棺材,葬于……良评同志请安息吧,我们为你报仇,更坚定为你的理想战斗到底!你是人民的功臣,是永垂不朽的!”;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赖可可为同碑烈士题词“他们的鲜血,与前线战士流在一起!”
  烈士英名铭刻在苏北抗日山、华东、日照等烈士陵园。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日照县抗日民主政府,敲锣打鼓,派人到夏家四合院,在高高的门楼上,为抗属之家,挂起了一对硕大的红灯笼……院内全家喜极而泣,为出生不久的烈士遗孤取名:“胜”!。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夏家岭是八路军等共产党军队的后勤供应基地,著名的大鸡烟、火柴,都曾在夏家岭生产——— 解放前,夏家岭的村头,立有两盘巨大的立柱石碾,是大户人家兴建,全村百姓日常碾米磨面共享的工具。石碾、碾根、碾胡同,曾是这个小山村的地标。
  革命老区的支前、救护、大生产搞得红红火火,涌现出一批劳模、支前模范———胜贞参军后多次参加战斗,表现勇敢,其妻惠汝霜在后方支持抗战,组织村里妇女做军鞋、衣服,支援前线,因成绩突出,夏大娘被日照县政府授予“模范抗属”牌匾。
  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时期,夏家岭捐钱捐物支援前线,村里组织了兰贞、荟贞、隆贞、昭贞、相贞、良积、良军、武贞、良宗、良元、良运、良柏、昭刚、昭祥、昭有、昭财、昭永、昭和等几十人的担架队参战。
  夏良谨、夏昭祥等优秀青年,在革命思想感召下,南下西进,走进了服务革命建设的队伍。
  和平时期,适龄青年踊跃参军。昭山、培任、良芳、良金、加祥等一批批义务兵荣退,培珊、培申、培岭、培开、培超等一批优秀青年,提拔为军队的基层领导干部,转业地方工作。


  七八十岁以上老人讲:每到春节,是夏家岭最热闹的时候。周边十里八乡,人山人海汇聚到夏家岭———来夏家岭看皮影戏、听京戏!
  从夏家岭迁徙到黄墩黑涧沟的族人,每逢过大年,都要回老家祭祖、表演皮影戏(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清同治八年(1869年),夏家岭夏秉全,到莒北大地主于经武家戏班子学艺,习小生(艺名万华)、并成为骨干。晚年归乡,建起夏家戏班——— 夏家古乐队(已列入日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演唱京戏曲目逾百块,是周边地区庙会、山会、宗教活动、红白活动的主力,带出了一大批夏家岭及周边村庄的乡村音乐人才——— 样板戏年代,光夏家岭就以自己的戏曲骨干,独自组起了47人的京剧团。夏家古乐队晚清代去安丘专门定制的8支3米长的铜号,声音浑厚,仪仗威武,受邀参与了电影《海岛怒潮》的拍摄和日照开发区(裴家村)渔民节演出。
  夏家岭的缫丝、刺绣、织布、木器、苇编、条编、打油……等手工工艺,闻名周边乡里。先辈们利用山场多、河流广、自然资源丰富的便利条件,大力发展了柞蚕饲养,带动了缫丝手工业的发展。民国时兴建了西学里、后胡同五大门等3家已有一定规模的缫丝厂作坊,成为日照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村庄之一。涌现出了众多手工艺人,实现了日用自给自足。
  夏家岭的绒花绣、割花鞋垫,十分精美,已经被列入日照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世娥多次被各类媒体采访,制作专题片。


  手工业、农副产品流通贸易作出大文章。让夏家岭从单一的农耕经济,走向现代多元经济。
  村民夏良业,在计划经济的贫穷年代,收购乡村土鸡蛋,海运去青岛,换城市居民余下的粮票,解决贫困生活,并发现了沿海地区废弃的贝壳,尤其热带海洋贝壳,可加工手工艺品的商机,一步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贝壳工艺品批发商。
  夏家岭木工技艺传承人周迎远,只有初中文化,凭传统手工技艺独闯烟台,加之勤奋好学,考取国家建工师等一系列专业技师资格,并当选烟台市装饰协会副会长,组建了新艺装饰工程、新浪潮广告传媒、日照风园文旅等三家公司,连年蝉联行业十佳,年产值近亿元。
  夏家岭木工传统技艺名闻乡里,周边很多辍学孩子,来此做跟徒,拜师学艺。成为进城务工,现代城市建设、建筑装饰业的主力军。
  村民周恩远、夏昭为夏玉峰兄弟,从卖自家果园产品、代理广东客商收购业务起步,已在杭州、上海等地扎根,年流通苹果、土豆几十万吨,一步一步走上“卖全国、买全国”。
  “历世农儒振家声,与时俱进谋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夏家岭这个不足千人的小山村,已有北京大学、东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研究生二十余人。
  尊师重教,培人育才,为夏家岭的明天,插上了发展的翅膀。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副刊·人文】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历史文化名村夏家岭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