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故乡驿站:东海十八村
图片
  

夏勇
  浏览鲁东南地区明代始祖为农籍家族的大部分家谱,有三个共同之处:
  一是皆称“明代洪武年间,由苏北迁徙鲁东南”;
  二是皆称“来自东海”;
  三是皆称“来自东海十八村”。
  “东海”是哪里?
  “东海十八村”在哪里?
  笔者三下苏北苏南,终于厘清了沉淀在一本本古籍和历史记忆里的一个个名字。

  一、老家东海
  “东海”在哪里?是今天的苏北连云港市的东海县吗?
  为弄清这一疑问,笔者查阅了史料与苏北连云港等地的地方史志等资料,得以解开这一困惑已久的疑问。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秦都咸阳正东———即北纬34度30分一线立石:“秦东门”(在今连云港海州区)。
  东汉灵帝熹平元年(172)《东海庙碑》残碑碑阴有十七字:“阙者秦始皇所立,名之秦东门阙,事在史记。”
  这是笔者在国史中所查阅到的最早的移民地区地名“东海”。
  古之东海地域广阔,东边的大海皆称东海———“秦东门”与东海之中的郁州岛,隔海相望。
  鲁东南地区明清各个时期家谱所指“东海”,是指今苏北淮水以北、东海县以东———明隶淮安府、清海州所辖的广袤地区。
  这里,夏商时属徐州,西周时属青州,春秋时属鲁国东境的郯国,战国时易为楚地;秦置东海郡,辖朐县、郯城、兰陵、襄贲、缯、凌、下邳、淮阴、盱眙、东阳、广陵、堂邑12个县;三国时为魏之东海国;
  唐改东海郡为海州,辖朐山、东海、沭阳、怀仁4个县。宋州治朐县(今连云港市海州区)。
  元海州路,领朐山、沐阳、赣榆(怀仁县改)、东海县。1284年,改为海宁州,东海县并入朐山。属淮安府路。
  明海州隶淮安府。辖州治和赣榆县,相当于今天连云港市区、赣榆、东海、灌云、灌南。
  清海州升为直隶州,脱淮安府管辖,统州治和赣榆、沭阳二县,恢复唐初格局。境域增沭阳、响水。
  民国称东海行政区。1912年(民国元年),废海州直隶州,海州改为东海县。析县境东11镇置灌云县。时辖连云市及东海、灌云、沭阳、赣榆4县。
  截止2019年年底,连云港辖3区3县:海州区、连云区、赣榆区、灌南县、东海县、灌云县。
  东海,成为鲁东南地区一个个家族魂牵梦绕的地方。流连忘返着一支支南下寻根、北上寻亲的队伍。
  苏北迁鲁夏氏支族启动第六次编修家谱以来,夏氏族人十余次重走这条亲情之路———鲁苏二地族人联谊,共襄族志纂修盛举!
  

  二、东海十八村
  苏北迁徙鲁东南的各姓家族,提及明代迁徙来源地、祖籍、祖居地,日照黄墩草涧子刘氏、王氏、邢氏……家谱记载是当路村,按口口相传读音,其家谱亦记为荡芦村、挡驴村,日照陈氏谱记载是大村,亦音记大陈村、戴村、大义村,日照金氏家谱记载是隔峰村,日照夏氏家谱记载是水流村……
  《海曲陈氏家谱》载:“吾太始祖母自东海戴村迁居山东照邑”。
  苏北、鲁南方言的差异,亦让入乡随俗后的故乡名字,出现了一些相近的模仿音名字、白字替代字名字。
  当路村、大陈村、隔峰村、水流村……今在哪里?
  随着南下寻根的队伍,第一次踏上水流村的土地,老家东海十八村,一个个映入眼帘。
  东海十八村,位于今连云港市云台区,亦名云台十八村。
  云台之名,始于明代;云台区因云台山而得名。
  云台山位于江苏连云港市东北30公里处,从西到东分前(南)、中、后(北)云台山。有200多个山峰,绵延150余里。举世闻名的花果山位于前云台山,主峰海拔625米,是江苏省最高峰。
  云台山古称郁州山,唐宋时称苍梧山。所以今日连云港晚报,称《苍梧晚报》。
  云台十八村,那是先租们的故乡,现逐一记下他们的名字:
  当路村(位于新浦区花果山乡。谱名亦记荡芦村、挡驴村)。
  《隆庆海州志》载:“当路村东海城北十里。汉代邹衍乘驴游学到此,憩豆田旁,豆被他畜先食,主诬衍驴,与辩弗信,遂剖驴视之,果非。”因得名“挡驴村”,后改称“当路村”。
  同洪洞县大槐树一样,当路村是明初海东向内地迁民的集结点、码头,所以在很多家谱中提及了当路村的名字。
  大义村(现名大村,又名戴村,位于新浦区花果山乡)
  小村(位于新浦区花果山乡)
  新县村(现朝阳镇中心,位于连云区下辖的国家级开发区)
  诸韩村(位于连云区朝阳镇)
  水流村(现丹霞村的一个自然村,位于云台乡,苍梧山南麓)
  平山村(位于连云区墟沟街道)
  西石村(现西墅村,位于连云区海州湾街道)
  东山村(目前墟沟有此村,古为南云台的东山村)
  宿城村(现宿城乡,属连云区)
  诸曹村(位于连云区中云乡)
  隔峰村(现名隔村,位于连云区中云乡)
  诸麻村(现朱麻村,位于新浦区云台乡)
  山东村(现山东庄,位于新浦区云台乡孔雀沟景区山脚)
  凌洲村(位于新浦区云台乡)
  关中村(现前关村、后关村,位于新浦区云台乡)
  诸吴村(与水流村相邻,今村已撤并至丹霞村,现名猪嘴)
  沃壤村(现白果树村以,位于连云区云山乡)。
  2004年3月6日下午,日照夏氏寻根团一行,第一次来到苍梧山南麓的水流村。巧遇一位了解过去旧事的刘玉美大爷。交谈中,印证了老谱中的记载:清代嘉庆年间,苏北夏氏宗亲,为祖林地诉讼,来鲁南募资的往事。
  林地已经成为稻田,我们寻根团一行,前往拜谒。
  
三、故乡沧海巨变
  东海十八村所在的云台山,明代前仍四面环海,周围绵亘三百余里,距离陆地四十余里。这里以古代海上交通要津著称,被誉为“海道第一程”。
  秦代徐福东渡日本,在这里启航。
  大唐盛世,长安成为了亚洲各国朝觐的圣地。唐代日本、新罗(即今朝鲜)频频派遣求法僧人和遣唐使团到中国来,首先登陆地点是与岛隔海相望的海州,然后笔直西行,至唐代都城长安。
  苍梧山岛,成为中日交流、跨越黄海,奔赴长安路程最近的海上驿站。
  依托这条古驿道,晚清到建国初(1904-1953),整整半个世纪,建成古“丝绸之路”的铁路运输干道———陇海线。
  云台山在唐宋时称苍梧山。
  唐代诗仙李白的《哭晁卿衡》诗,记载了这座与蓬莱、方壶齐名,神话传说中东方大海上的仙山苍梧山(云台山):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日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公元717年(唐开元五年),日本僧人晁衡,人来中国求学。《哭晁卿衡》是李白得闻日本友人晁衡回祖国航海途中沉船并误传已溺死后而写下的一首诗。此诗虽因误传噩耗而作,但真实深挚地表达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表现了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全诗通过几个短促的镜头来寄托哀思,言辞颇多象征、隐喻,哀其人而不忍书其事,沉痛而不呆滞,结句尤其余韵悠长。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末,宋代文学家苏轼,离任杭州赴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途经海州。创作诗词《次韵陈海州书怀》,表示了对“海上仙山”云台山的倾慕。
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孥守市寰。雅志未成空自叹,故人相对若为颜。酒醒却忆儿童事,长恨双凫去莫攀。
  南宋、金代之前,今日黄海,在黄河水东流入侵前,还是一片净水:近海叫青水洋、远海叫黑水洋。
  青水洋里郁郁葱葱的梧桐树,在海外的仙山上矗立,海市蜃楼里,蓬莱阁、方丈山,好像梦中仙境般,若有若无。
  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清朝李汝珍的《镜花缘》,都是以云台山为背景写的。
  清人丁耀亢以宋、金战乱时代背景创作的白话世情章回小说《续金瓶梅》,载:
  “但见:高峰突兀,巨海汪洋。黑风口浪卷千层雪,人度孤帆……十八村,贤人隐迹。四面灵山地外,千家烟火蜃楼中”。
  “又买了两张云台山十八村出贤人的图儿,那锯树留邻、耕牛护主的故事,件件俱有。依旧上了原船,回淮城来。”
  明代初年,云台山仍还是黄海中的一列南北方向的岛屿。1661年(顺治十八年)至1678年(康熙十七年)裁海时,仍被弃为界外。
  云台山如此深厚的昨日文化底蕴,让今日连云港的大众媒体取名《苍梧晚报》,主干道取名“苍梧路”……。
  但今日赶赴苏北寻根,已经不见海岛苍梧山的旖旎风景。
  先祖们离开云台山(苍梧山)三百年后(1369—1668),二大原因,彻底改变了云台山的地貌,让云台山沧海桑田,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一是大地震。清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晚上8点左右,以郯城、莒州为中心。发生了中国有历史记载的最强地震(8.5级地震)。地震波及我国东部百万平方公里410多个州县。
  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的《日照县志》载:“地震声如雷,山崩地裂,涌水喷沙。民家堂奥出水。洪宁镇地陷如池”。城廓、住宅、官署、庙宇、仓敖等建筑物全部被毁。
  “三日再震,微震逾月,微震计四年余”。
  这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约是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的11倍。
  此震,连云港一带地震位移和隆起,使连云一赣东的海岸线迅速向海内推进三十余里———海水后退30多里,云台山与陆地,形成了著名的十里“黑风口海峡”。
  二是黄河。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黄河东流大改道,进入黄海的记载,总共有十次(黄河夺淮河入海的时间:1194年至1855年间,长达七百余年)。其中与我们先祖大移民时间相近的,有五次:
  1128年(金、南宋时期),黄河决河东流,经泗水夺淮入黄海。
  1194年,清江口,云梯关入海。
  1234年(南宋、蒙古灭金时期),决河经开封、涡河入淮。
  1494年(明弘治七年),夺淮入黄海。
  1855年(清咸丰年)至今,黄河北流利津入渤海。
  黄河夺淮入黄海,在江苏东部海岸,形成大面积冲积平原。
  由于黄河南徙夺淮入海后带来大量泥沙及沂、沭水挟带泥沙的填积,黄淮三角洲范围日益扩大。
  1701年(康熙四十年),云台山距离大陆十余里,名“黑风口”海峡。
  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海峡剩七、八里。
  1711年(康熙五十年),黑风口海峡淤为浅滩,云台山岛渐成陆地。前云台山麓遂与大陆相连。
  《云台山志》记载:“云台山一向在海中……清康熙四十年(1701)后,海涨沙淤,渡口渐塞,至清康熙五十年(1711)渐成陆地,直抵山下矣。”
  1855年(咸丰五年),中、后云台山也相继与大陆连成一体。
  苏北迁徙鲁东南各家族共同故乡———“东海十八村”,六百年已沧海桑田,成为了陆地的一部分,留下的,只有那谱牒史册记忆里才能找得到的、遥远的、朦胧的乡愁。 (未完待续)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故乡驿站:东海十八村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