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贯古通今成一曲
《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述评
  

杨春忠
  (接上期)
  同时,一卷《日照文献选编》,有政论,有史传,有注疏,有奏章,有小说,有散文,有杂记,有序跋,有日记,有公文,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它们的作者中有达官宿吏,有士子文人,有布衣平民,有专家学者,有爱国达人,有革命斗士,英才济济,贤能辈辈,可谓群星璀璨,各放异彩;一卷《日照古诗词赋》,收集的作品虽非日照古代诗词曲赋之全部,却是古人心声与人生态度的记录,是深蕴先贤情怀与感悟的人文精华;一卷《日照名人世家》跨越上自商代,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3000余年的历史长河,在对历史人物、世家大族的追述中,反映了日照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和人文风貌。
  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终极追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培植文化根基、铸造民族魂魄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始终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编纂人员深入区县、乡镇、村居和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巡访座谈、查阅资料、现场拍摄,无论是如日中天的古莒文化、长风绵绵的书画艺术,还是叹为观止的史前文明、英勇奋进的伟大复兴,都在尊史重实,科学严谨,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基础上,真实、科学、严谨地呈现还原,客观反映出一定时期日照地区社会发展、生产生活、文化审美等各方面的丰富多彩,堪称穿越时空的历史文化长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的出版,真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将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这是一套充分考虑读者阅读感受,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格调高雅,着眼普及地方人文自然历史知识的丛书。
  《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在追溯记载、整理保存日照历史文化遗产资料的过程中,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适时引经据典,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恰如其分地剖释,如通过对古代城、市、墙、郭、国的介绍,就可以让读者对龙山文化时期及以后日照境内比较有代表性的两城、尧王城、丹土故城及汉时的姑幕城等,产生极为良好的立体理解。
  举例来说,《日照建筑古迹》据《说文解字》释曰:“城”字右为“戈”,左为“土”,中置一“鼎”,象征为政权,“城”即以武力保卫土地与政权。故最早的城用于单纯军事防御。《说文解字》里的“市”,中有一“冂”,象征交易柜台,上面为市幌形,下为秤钩状,形象反映了交易场所、道具等。
  在中国古代,“城”与“市”是两个不同概念。“城”最早是一种军事防御设施,是因防御需要而以土、木、石墙或沟池相围而成的政治军事中心。一座军事防御建筑,小者如圩子,中者如要塞,大者如城池,要想守得住、防得久,吃喝拉撒须一应俱全。而吃喝拉撒需要供应,供应就离不开市。市是物品的交易之所,是商业市场,“市者,买物之所”。《管子·小匡》曰:“处商必就市井。”唐代大儒尹知章释曰:“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市井”便由此而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内人口增多,“市”遂在“城”郊乃至“城”内出现。于是,城和市在空间上逐渐融为一体,最终形成统一的聚合体———城市。城市的主要建筑构成有城墙、城楼与城门,还有钟楼和鼓楼。城外有郭,郭也有城墙诸元素,相关市场、店铺等亦分布其间。
  同样,古代的“国”也与今意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是被放大了的“城”和“市”。在日照市境内,真正符合古“国”之意,并且至今遗迹尚存的,当属最早出现在周代的莒国故城,还有汉时的琅邪国、昆山国等。而古城与故城的含义区别在于,古城为古老而尚具有生命力的城市;故城系古老而今已废弃的城市遗迹。这样一些科普性叙述,为阅读者充分理解故城、古城、古聚落和军事建筑遗迹提供了驱云破雾的通俗指引。
  无需讳言,在当今比较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年轻一代大都不喜阅读地方志书,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志书的文字表述往往诘屈聱牙,令人不喜。而《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则在大众化普及上用情至深,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是其一个非常重要的书写特点。如《日照建筑古迹》从建筑时间、建筑规模、建筑用途、风格特点、历史文化等几个方面入手,通过对古城与古聚落建筑、寺庙建筑、公共建筑、民居建筑、墓葬建筑等五大类别中若干遗迹和建筑小品的考证,将远自春秋、近至民国时期大跨度时间内绵延不断的建筑文化脉络进行条分缕析,以朴素的文笔、鲜明的图片,清楚呈现具有突出历史文化和较高建筑艺术价值的古迹素材,揭开历史建筑尘封的记忆,展现文化递进的辉煌轨迹,帮助读者在历史知识的熏陶中产生拨云见日、一目了然之愉悦。
  难能可贵的是,《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还专门将《日照实用中药》收为一卷,对市域内的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海洋类和其他类药物予以汇总,按照异名、来源、产地、药性、功效与主治、用法与用量、使用注意、附方等内容进行系统性整理编写,在挖掘普及民间中医方药知识、建设优良药材基地、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增进人民健康福址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习近平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史、志、谱三大支柱著称。《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从市档案局馆藏中选录68部编修比较规范、内容比较丰富、文理比较清晰的家谱文字资料予以单独汇编成卷,这对于增强各个族系热爱国家、热爱家乡、热爱家族的自觉性和自豪感;引导各族系做人做事明辨是非,自律自重,上不负前辈、下无愧后人;凝聚各族各姓的后人们弘扬祖德、承前启后、齐心协力、携手并进,无疑会发挥极大的正面作用。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化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全社会关心并期待文化事业发展与繁荣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地区都有可能产生无愧于伟大时代与悠久传统的文化瑰宝。《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就是立足日照大地,代表一个地方、一个地区真正具有传承价值,并与现代人类文明进行对接的精品力作,是完全可以彪炳史册的人文艺术成果和历史文化瑰宝。
  第四,这是一套为今后不断丰富地方人文与自然遗产资源在方法路径上拓宽思路、预留广阔空间的丛书。
  国有史,知更替、知变迁;方有志,鉴古今、鉴俗典;族有谱,继宗源、继史系。所谓史料,就是以往人类所留下而为我们今日所见,并能为我们进行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发展规律提供的痕迹。这类痕迹有实物,有遗址,也有大量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史料不外两类:一类是无文字记录的,一类是有文字记录的。
  无文字记录的史料大体也可分为两种:一是遗址和遗物,二是口头传说及风俗习惯。通过对这类史料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知道人类本身是如何一步步从古人进化为现代人,能够知道古代人民在各种社会形态内是如何生产生活以及如何求得发展的,而且通过这些实物的观察,我们还可以检验出各类文字资料记载的可信程度。因此,这类史料是史学研究中最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正如章学诚在《修志十议》中说:“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所以“以一方之人修一乡之书,其风闻较确而论说亦较详也。”(张恕《鄞县志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丛书中的《日照红色记忆》,以弘扬红色文化、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为目的,通过大事记略、抗日烽火、旗帜风采、深情回忆、烽烟之歌、革命纪念地六个部分,以丰富详实的历史资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真实地记述日照红色革命斗争历史,讴歌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颂扬了革命前辈为求日照这片壮丽的山河不致生灵涂炭而艰苦卓绝、鞠躬尽瘁的奋斗精神和高尚情操。这是光荣岁月留给历史的坚实足迹,是革命先辈留给后人的永恒丰碑,将不断激励日照人民从革命历史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另外,《日照兴水纪略》从传承与保护利用好人文与自然遗产的角度出发,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历史上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日照人民在河道治理、兴修水库、建设渡槽和扬水站等水利设施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鲜明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在战天斗地、兴利除害斗争中展现出的精神风貌,读来犹如身临其境,是人文与自然遗产研究领域上的拓展与创新。
  进入新的时代,社会特别需要文化承担,谁来承担,当然是那些勇于肩负使命的人。王阳明小时候曾问私塾老师:“天下何事才是第一等事呢?”私塾老师说:“像你父亲那样,考取功名,高中科举,才是人生中最大的事情。”王阳明听后思索片刻不以为意:“考取功名是常有的事,怎么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呢?”私塾老师问:“那你这辈子最想做什么?”王阳明不假思索地回答:“读书做圣人”。初一听来这是何等不知天高地厚,但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圣贤就应该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现实中很多问题是传统意义上的功名利碌所无法解决的。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挖掘整理地方人文与自然遗产,就是要为我们的社会、为我们的地区、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弘扬文明准则、守护文明底线、倡导文明自律、光大文明传统。我相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历史长河中,《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应该是、也必然是一束含苞欲放的花蕊,终将在中华大地上产生“一花引来万花开”的春色涌动。
  《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的主编李守民先生,长期在日照市委市政府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从市政协主席岗位退休。因工作隶属不同,我与他直接联系不多,但仅有的几次接触却是印象深刻:一是2004年9月,他为处置莒县学校安全事件亲临现场,我因正在市教育局分管基础教育,便与其有了初次接触,给我的印象是处事果断、作风朴素、务实低调;二是2008年春,我参加省委党校县处级干部培训班时与同在该校厅级班学习的他有过一次碰面,几句涉及我年前工作岗位异动的闲谈,让我觉得这位领导非常接地气、富有人情味;又过了几年,我在市纪委工作期间了解到,他对我一位很早就关注的朋友何乃磊创建沂蒙画派曾给予有力援手,使我知晓了其对文化艺术工作的高度重视,所以后来闻其深度探索日照市文化促进会的工作,并长期醉心于传统文化事业传播的定力与耐心并不感到惊奇。
  俗话说,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今天,我们要问任何一位党政领导干部,你认为什么才是最值得长期付出而永不后悔的工作呢,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选择说愿意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拿出来倾情编一部志书,但李守民先生这样做了。作为一名地厅级领导干部,大家退休后或含饴弄孙、做做家务,或栽种花草、颐养天年,而他不但在退休前后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具体组织上千人以各种方式尽职尽责地积极参与《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编纂工作,而且在主编丛书过程中,坚持严把政治关、史实关、文字关,旗帜鲜明划定出“内容有政治问题不放过,体例格式不统一不放过,层次结构不合理不放过,史料引用不准确不放过,文字表述不规范不放过,病句错字等低级错误不放过”的六条界线,既集不同历史时期人文与自然遗产之大成,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尽量不留遗珠之憾。这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体融合起来的创新举措与拚搏韧劲,体现的是一位共产党人真正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文化自信,它所孕生的丰硕成果必然成为新时代鼓舞日照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正当我满怀愉悦享受着《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这山珍海味般的精神大餐时,又欣闻其喜获山东省第六届社会科学普及与应用著作类优秀作品奖。作为日照市一位普通市民,我不禁陡增自豪,为李守民先生和每位参与这部特殊志书编撰工作者的兢兢业业、甘于奉献而鼓掌和欢呼,感谢他们四年多时间的焚膏继晷、默默无闻。我相信,《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在历史上的影响将是历久弥新、永远不可磨灭的。
  再过几个月,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这辞旧迎新之际,谨以此文向该丛书的主编、副主编、各位编审,向千余位有名或无名的分册编纂者和资料搜集者,向所有为传播推介这套丛书付出辛劳的人们致以崇高敬意,并致以新年的祝福。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副刊·综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贯古通今成一曲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