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莒县:一张煎饼“进京沪”
图片
  

本报通讯员 陈莉莉 耿向彬
  煎饼不仅承载了山东人的记忆,也成为许多农村的致富项目。今天的新春走基层,让我们一起到日照田甸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煎饼生产车间,去看看村民们如何用煎饼摊出致富路。
  还未走进生产车间,一阵阵香气扑面而来,走进去一看,一张张薄如蝉翼、金黄透亮的煎饼,整齐地摞在一起,叠好的煎饼整齐地摆放在那里,仿佛一座座金黄色的小山,煞是可爱。
  在生产车间,一台台煎饼机发出阵阵嗡嗡声,正在紧张有序地工作着,麦黄色的杂粮面糊自动传送到鏊子上,箅子自动下落,随着鏊子匀速转动,面糊就这样均匀地摊铺平整,经过短短十几秒钟,一张直径大约一米、薄如蝉翼、金黄透亮的煎饼就烙好了。刚做好的煎饼酥脆可口,散发着氤氲的热气,透出诱人的香甜味,唤醒着记忆里的那个味道。
  同样紧张有序工作着的还有17名“煎饼大妈”,她们大都是附近的社区村民,如今,村民已经俨然变身为职业工人。张大妈就是其中的一位。她从没想过,幸福可以来得这么快。
  “叠煎饼这活年轻的时候就在家里干,没有不会叠的,没想到,年纪大了还能靠着这手艺找到这样一个好活。”张大妈笑着说。
  张大妈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工厂里按斤实行计件工资,一箱煎饼4斤,一天能叠20—30箱,一天至少也得100多斤,除去家里有事的时候,一个月怎么也得有2000—3000斤,加上厂子每个月给的补助,一个月工资就有3000多元,俺这50多岁的人不比年轻人差。”
  公司负责人张大卫是个地道的莒县人,和每一个吃煎饼长大的莒县人一样,他对煎饼有着特殊的情结,“我就想着,咱莒县煎饼这么好的东西,能不能推广出去,让全国人民的餐桌上都能有咱莒县煎饼的身影。”
  “我用4年时间,到费县、临沂、泰安,甚至东北去考察制作煎饼的工艺,后来发现还是莒县老家的煎饼比较传统。”张大卫说,然后就根据咱本地这个配方,在不做任何添加的情况下,保证煎饼的原味原汁,再融合各地工艺优点,让口感更好、营养价值更高、富有“现代感”的莒县煎饼批量生产。
  为了增加煎饼的“现代感”,他们先后开发出了水果、杂粮、养生、蔬菜4个系列、40多个品种的煎饼。
  “我们将粗粮细作,这样生产出来的煎饼最大的特点就是原生态、绿色、健康,富含膳食纤维,营养价值高。现在的煎饼口味独特、嚼劲十足,摒弃了以往煎饼口感差、不好咬的缺点。”张大卫自豪地说,产品一经推出后,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欢迎。
  张大卫增加煎饼“现代感”的方法不仅是改良配方、开发新品,而且把煎饼做成了“网红”。
  “我们在淘宝、京东、抖音、快手都开设了店铺,结合直播带货在网上销售,目前网络上的销量很好。”张大卫介绍,“虽然我们投入生产才两个月,但是产品很受欢迎,来自北京、上海、济南、烟台等各大城市的订单也很多,像咱车间这8台设备主要生产的是小米玉米鸡蛋煎饼,日产量在1000斤以上,产品依然供不应求。”
  “下一步,我们将拓展业务,不断创新,加大生产投入,未来规划生产设备达到90余台,煎饼日产量达10000斤以上,通过产业发展,将产业做大做强,解决周边150人左右的就业问题,共同走向富裕。”张大卫憧憬道。
  从过去的纯手工制作到机械化生产,煎饼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被搁浅,它摇身一变,成了接待八方来客的舌尖美食,也成了发家致富的摇钱树。
  一张小小的煎饼摊出了生活的味道,也摊出了农民的致富路,更摊出了乡村产业的美好明天。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区域·莒县】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莒县:一张煎饼“进京沪”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