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书写现实 讴歌时代
——评小说《蓝格莹莹的彩》
图片

  马鑫
  现实主义儿童文学作品《蓝格莹莹的彩》,是作家王晓一新近获得上海好童书的长篇小说。作品用几条线索、多层面地表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城乡巨大变化,反映了城乡教育和农村留守儿童心灵精神成长,抒写了陕北高原祖孙三代过去的苦难和新时代的幸福生活及命运的巨大改变。
  作品试图描写三代人的成长和命运缩影,塑造一批鲜活生动、个性独特、命运迥异的人物群像,让读者在历史的纵深中体验和感受今天的幸福。贯穿始终的“经线”情节脉络,前半程叙写了主人公小学生鲍榆林在陕北深处乡村老家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由此展现出乡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绪,并折射出阳光下的瞭望、懂事般的期待;还通过鲍榆林从乡村小学转走前、侯校长为其一人举行的升国旗的仪式,铺展出了乡村小学的寂落、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坚守和情怀。情节的后半程,则以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历程———转学为切入点,透视出社会巨变后优质的教育资源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但是,作者并没有以裁判者自居,而是让面对矛盾的角色人物苏校长挣扎于现实和情怀之间。小说塑造的鲍涛、鲍榆林、鲍秀秀等儿童群体,又反映出孩子们真诚的理解、守望与期盼,让读者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前景。
  作品主人公鲍榆林的爸爸鲍谷,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获得了生意上的成功,家庭生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他在城里开了公司,买了房子。在爷爷的逼迫下,将儿子从陕北老家的乡村小学转到省城的五大名校之首——— 长虹小学的艰难过程中,历经了一场马拉松式的拉锯战。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一连往长虹小学跑了七趟,前六次的结果,总是令他感到意外,甚至惊愕!他不由得打起了退堂鼓。可是,缘由他那盲眼的老父亲钻牛角般的固执,又使得他无法罢手,只得继续苦苦“钻营”。于是,他巧钻空子,施展大手笔———给长虹小学的每间教室、办公室安装了一部空调。然而,这却令苏校长产生了一种被“绑架”感觉,从而激怒了苏校长,责令鲍谷立刻全部拆走。在苏校长的怒斥下,绝望的鲍谷一扫前几次面对苏校长时的怯懦、猥琐,爆发出了陕北汉子的气概,终于与苏校长进行了一番平等的恳谈。在鲍谷不可抑制的、动情的诉说中,苏校长得知了鲍谷一家过去生活中的苦难、现在一定要让孩子上名校的深刻苦衷。由此,在文本的叙事布局中便牵拉起了一条“纬线”,它与“经线”中所涉及到的鲍榆林的家庭生活之情节相互交叉,自然而然又牵涉出了鲍榆林的父辈、祖辈的生活经历。从而引申出其父辈、祖辈在改革开放前受过的艰辛、苦难和现在生活富足的显著比照,以及由烙印于心底的艰苦记忆而产生出对文化、文明强烈渴求和报效家乡的深切情感。
  鲍榆林的爷爷是一位民间说书艺人,多年前凭着一把三弦、一副竹板,以“陕北说书”苦苦地讨生活、拉扯着儿子鲍谷。鲍谷的童年,整个陕北高原都是贫穷的;再加上爸爸眼盲、妈妈多病,家境便尤为贫寒。作品中所讲述的苦难,是改革开放前陕北高原上绝大多数人的共同经历,那片黄土地上的人们,几乎都深切地体味过那浓郁、苦涩的艰辛。改革开放使得国家以及陕北高原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鲍谷迫于生计,早早融入了时代的潮流,凭着政策和努力奋斗,改变了个人及家庭的命运,一家的生活也随之产生了巨变。爷爷经历了时代的变革、生活的苦、乐,却一直未曾改变对文化、文明的强烈渴求,这种执著的渴望,几乎达到一种“迷信”的程度。当苏校长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终于曲折地明白了这种“迷信”的意蕴,并从中凝练出了一种崇高的象征意义后,不禁大为震动,并深深为之动容。即便鲍谷使尽心机、费尽周折,苏校长都不为所动、予以坚拒的现实,竟然因老人的对文化固执地“迷信”,而破例收下了鲍榆林!这峰回路转、喜从天降,令鲍谷深深地惊讶和感动!也有其必然的生活逻辑。
  鲍谷的情感总是牵动着盲眼的老父亲、儿子鲍榆林的情感。他们的情感有时交融、有时离析,但无论怎样,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是以“陕北说书”“信天游”来进行表达。这就盘绕起了又一条“纬线”,从而呈现出以三弦、竹板、辽远的民歌曲调渲染出的陕北高原的精神风情、地域文化的特色,以及民间艺术魅力与生活习俗,描绘出陕北高原神奇的民俗民风。
  小说在叙事布局上使用了“网状结构”,使得经、纬线索脉络相互扭结,张力极强。在跌宕起伏中层层递进、转折,既有鲍榆林的父亲为把他转入名校而与校方屡屡周旋所产生的幽默,又有回望往昔苦难生活的沉重,还有观照留守儿童的感伤、感动与温暖,更有现在生活的喜悦以及收获后的欢欣。他们有着对美好人性的真诚追求、对成长的关怀、对家和亲人的眷恋与思念、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望与追求、对城市的向往以及不忘报效家乡的深切情感。这些都从一系列的转化中体现出了一个个奇迹,令人在失望中盼望、在绝望中希望,并升腾起一种温暖和熨帖。这些不同的情感色调组配在一起,形成了绚丽的艺术色彩,深刻解读了陕北高原一代又一代人们经受的艰辛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幸福生活和命运的巨大改变。
  这些苦难和巨变让我们铭记,也是对这个伟大时代的深情讴歌。正如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先生的推荐语所说:“我们再有丰富的童年经历,都没有这一代农村孩子的经历丰富,因为他们有的历经农村、城市两个生活场景。小说中的这个九岁孩子,就是穿行在乡村和都市两个世界的精灵。他的好奇与错愕、快乐与忧伤,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心灵感知,也是一个时代的激变与震荡。”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副刊·人文】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书写现实 讴歌时代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