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识技养新说国画

  宋维松
  (接上期)
  这都归于“技”。技的问题是每个学画者都在解决的问题,但是很多只是在解决这个问题,甚至都没有解决“技”的问题。其实,只是在解决“技”这个问题,就是前边说的“中年画家看功力”,只要是你从学画开始,用上20年的时间,一切技术问题都解决了。当然,不用心是没有办法的,这不在我们理论探讨范围内。
  第三是“养”,就是“修养”“学养”。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画画家,没有学养,或修养不到,都是不行的,它是姊妹艺术融合发展,对各家各派融会贯通,以中为体,西学为用,以我为主,洋为中用。就是要以自我个人为前提条件,进行自我审视,如何不断的丰富自己,要把自己的艺术“养”出来。古人讲诗书画印,在一幅画上,要有诗书画印才算完整,现在根据西方科学模式分解,分科,精细化,画鱼就是画鱼,画什么就单纯的画什么,其实这是不科学的。虽然说是科学分科,但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中国画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为了画一种东西,都是为了表达思想,所以“养”很关键。
  养,就是把这些能够接触到的知识学会糅合,吸收,转化为自己艺术的一部分,把自已一生的修为如何反映到画上,这都是靠“养”来完成的。譬如:画家的脾气、性格,还有为人处世、学识修养,道德方面、知识方面等等。具体落实到写意花鸟画,特别是传统文人画上,首先是诗。要有“诗境”,画要有诗一样的境界,诗的语言也是概括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色彩感、方向感、画面感多么强烈。诗能讲出画面感来,所以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要在“无声诗里诵千秋”。画要有诗境,必须画家要有思想,要反复锤炼、品味画要表达的主题。
  宋徽宗喜爱书画,为选拔优秀画家,有一次,他以一句诗“万绿丛中一点红”作为画题,请应试的画家作画。当时,有的画家画的是绿草地上开一朵红花,有的画的是绿树丛中露一段红墙———这些画虽然都符合题目要求,但宋徽宗看了都不满意,他最终选中了这样一幅画:画的是翠楼上立着一位少女,倚栏沉思,她那鲜红的唇脂与大片绿树交相辉映,画面生气蓬勃,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这幅画立意新颖,不落俗套,真正画出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意。宋朝画院考试题目“踏花归去马蹄香”“深山藏古寺”,这些故事反复讲的一件事,就是画面要有诗境。通过读诗,在画面上题诗,学着写诗,提升画作的品味。这是对画的“养”。不是“画不够,字来凑”。在画面上题一首诗,能收到开拓画境、另辟蹊径、出奇制胜的效果。
  譬如:王实甫《西厢》中写张生,一遇崔莺莺顿如着了风魔,看那“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忽然发觉世间功名事业恰如浮云一般,“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一脸痴相就像癞蛤蟆遥对天鹅,“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可是,有的人画苍鹰,也喜欢以此为题,题曰“怎当她临去秋波一转”,柔情脉脉,彻底颠覆“草枯鹰眼疾”的想象。“草枯鹰眼疾”一句出自王维的《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诗作描写野草已枯但遮不住尖锐敏捷的鹰眼,积雪溶化了,飞驰的马蹄更象是风追叶飘。后人画鹰,即常以此句题诗表意。但是画家把鹰藐千里,高瞻远瞩的《那一眼》,引出《西厢记》唱词,以及《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的典故———
  “此一转也,以为无情耶?转之不能忘情可知也。
  以为有情耶?转之不为情滞又可知也。
  人见为秋波转,而不见彼之心思有与为之转者。
  吾即欲流睐相迎,其如一转之不易受何!
  此一转也,以为情多耶?吾惜其止此一转也。
  以为情少耶?吾有恨其余此一转也。
  彼知为秋波一转,而不知吾之魂梦有与为千万转者。
  吾即欲闭目不窥,其如一转之不可却何!”
  鹰眼对比美人的秋波,出人意外的比喻,犹如虎嗅玫瑰的艺术效果,实把断桥村落茶座的诗文书画艺术欣赏,提升到趣味横生雅俗共赏的境界。
  张善仔画老虎也有此题诗,他画的是上山虎。
  上面是说的诗对画的“养”。其次是书。书画不分家。现在我们一手好字都让电脑给废了,书法从实用上升为一门艺术,很多人都不练了。好在现在十几个省市把书法列为中考的科目内容,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和复兴。相信对将来孩子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很有帮助的。汉字几千年下来,几度简化,如今的孩子对繁体字都不太认识了,不愿读繁体字的书,对古文化研究就更少了。现在对日常的书法普及抓起来,他们就会接触到繁体字,能够看得懂古书,古书里边包含的博大智慧就能够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来吸引更多的后来人。书法不但是字,更重要的是历代碑帖法书的内容,能够对画家起到一个“养”的作用。复旦大学的陈果老师误将“耄耋”读成“毛至”。中央美院书法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孙鹤在央视书画频道的书法公开课中,指出颜真卿《祭侄稿》里有错字,还洋洋得意地说颜真卿不知道:“这个字,没有写成刺,写成刾(她读:夹),这本身是一个错字,但他(颜真卿)不知道。唐代所有的官称当中没有刾(夹)史的,只有刺史,对不对?”有的博士把“只争朝夕”写成了“隻争朝夕”,没弄明白“隻”“只”“衹”的用法。还有名人书法“玖球天後”,把皇后的“后”,写成了后来的“後”,贻笑大方,这都是“养”不够造成的。 (未完待续)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副刊·人文】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识技养新说国画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