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一份家庭档案,见证小康之路

  “这是20世纪80年代的粮食供应证,每月21斤细粮9斤粗粮,哪比现在,想买多少就买多少!”
  “这是1982年的购煤证,这是83年的,当时每家供应散煤一年定量400斤,不但烟大而且脏。可不像现在都用天然气和暖气,省事儿又干净!”
  “这是我和亲友们往来的所有信函,满满两盒子,都成老古董了,现在大家都打电话发微信,信件几乎退出我们的生活了”……
  2021年12月29日,59岁的李洪涛来到青岛市城阳区档案馆,细细看了一遍自己捐赠展出的一批家庭档案资料。他特意站在展板前拍了照,准备冲洗出来,为自己的“家庭档案”再添新的一页。
  这位城阳区第十中学的老教师,从读大学时便开始留心收集生活中有关大事小情的实物资料,持续至今,形成了一份持续40余年无间断的完整家庭档案。
  走进李洪涛家里,一排排保存在书柜中的档案盒格外醒目。“重要证件”“健康档案”“来往信函”“旅游档案”“女儿档案”……每一个档案盒上,都贴着正楷毛笔字标签,标明了分类。盒内还附有专门用来检索材料的纸质目录,多数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一看目录,盒内所有材料一目了然。
  李洪涛回忆说,自己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就萌生了建立档案的想法。
  “我当时就想,如果能把生活的点滴保存下来,多年后拿出来回味,一定别有一番滋味儿。所以自大学开始,我就留心收集,1982年参加工作后便正式建立了家庭档案。”李洪涛说。历经40多年日积月累,如今李洪涛的家庭档案已经超过了80个档案盒,分为照片、日记、旅游、书信等22类,共计约5000件实物。
  “每次随手翻开档案,都能想起很多事,产生很多感慨。”李洪涛说。其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自家住房的变迁。他随手打开一盒“照片档案”,依次挑选出10张照片,为记者讲述了自家房子的故事:
  图1、图2、图3是黑白照片,展示的是两间低矮破败的土坯房。这是李洪涛从小居住的房子。两间老屋,经常修修补补,李洪涛一家在里面生活了多年,直到孩子考上大学;图4、图5仍是黑白照片,屋顶却换成了瓦顶。1982年,李洪涛家加盖东西厢房,将两间土坯草屋翻盖成了四间,都是红瓦覆顶、玻璃门窗,比先前明亮宽敞多了;图6是一张彩色照片,展示了一条木质电视柜和一台彩色电视机。1997年,李洪涛所在单位集资建房,他个人投资3.5万元,住上了楼房。虽是顶楼,且只有76平方米,但比起低矮潮湿的旧居强多了;图7、图8是稍显杂乱的客厅和卧室内景。2005年,李洪涛从同事手里买入一套96平方米的楼房,有三个房间,全家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图9是书房,图10是宽敞整洁的卧室。2016年,李洪涛老家所在的城阳区城阳街道前旺疃社区改造,他家住进新楼房,约100平方米,阳光充足,视野开阔,目前一大家人就幸福地生活在这里。
  一摞摞照片、一盘盘录像带,留下了人生的重要时刻和美好瞬间;一份份录取通知书、一张张毕业证和资格证,记录着一家人的求学和成长足迹……这些每个普通家庭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独家记忆”,也见证了国家发展腾飞、人民奔向小康的时代轨迹。
  (来源:1月5日《大众日报》)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放眼周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份家庭档案,见证小康之路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