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徐兵和日照平面陶
泥与火的馈赠
图片
  

全媒体记者 王帅
  茂林修竹,春笋破土。
  竹下古井旁,一名手工艺人以刀为笔,在一面“泥盘”上刻画着。
  “泥盘”浑圆,正中间,是一只神采奕奕的飞鸟,正振翅欲翮,待破空而出。
  这个“泥盘”,正是平面陶作品《日出东方太阳鸟》的泥坯;这名手工艺人叫徐兵,今天要讲述的,是他与日照平面陶的故事。

跃海而出的三足金乌
  4月16日下午,在日照竹洞天风景区的一间工作室内,记者见到了《日出东方太阳鸟》的真容。
  这是一件直径约300毫米、厚约5毫米的正圆形摆件。作品呈暖红色,居中的画面上,汹涌的海浪与太阳的光焰相应,太阳神鸟眼光睥睨、气度雍容,正从海中腾跃而起,它头顶苍天、足踏大海,双翼高展、鳞爪舞动,好一幅气势恢弘的景象。
  器面光亮如镜,线条流畅如意,意境洒脱超然,任谁一看,这都是一件艺术造诣极高的精品。
  作者徐兵,是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平面陶烧制技艺传承人,《日出东方太阳鸟》是他倾注颇多心血而成的代表作。“该作品融合了日照的海洋文化和太阳文化,描绘了太阳神鸟从海中腾跃而起的画面,寓意着发展中的日照蒸蒸日上。”徐兵沏了一壶茶,慢慢讲述起来。
  徐兵是个手工艺人,绝非流水线工人,他追求的不是大批量生产,而是一种独特、高超的艺术水准。
  正是在这种追求下,他开始思索,如何将深耕多年的平面陶制作技艺,与日照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起来?
  日出、太阳鸟、大海……多种元素在他脑中融合、碰撞、交织,他沉浸其中、茶饭不思。
  终有一日,那个完美的画面闪现出来,就是它了!
  《日出东方太阳鸟》从设计到成型花了大概一个月时间,而仅仅是构思阶段,就用了约半个月。
  “太阳神鸟是三足金乌,三足中有一足隐在海波里,这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太阳的光芒不能用简单的直线,我选择用传统的火焰纹……”诸多设计的细节,徐兵娓娓道来。
  制作过程,徐兵更是用了毕生所学,以近乎吹毛求疵的态度,将每个细节做到完美。
  开窑那天,太阳鸟栩栩如生,器型、颜色无不完美,完全符合心意。
  徐兵笑了:这一个月的辛勤付出,值了!

泥火相谐 奏响新的旋律
  1969年出生的徐兵,自幼酷爱绘画。有一次,在部队服役的他得知了一则日照黑陶的新闻,心中十分骄傲:我们日照也有这样的传统艺术作品。
  2001年退伍之后,徐兵偶然间走进了一间黑陶工作室,眼神立刻就被一件件精美质朴的黑陶作品吸引住了。
  喜欢!发自内心的喜欢!
  就是这份喜欢,让他走上了制陶之道。他师从制陶高手厉彦相先生,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凭借深厚的山水画功底、敢于吃苦的韧劲和过人的天分,进步神速,渐臻化境。
  有一次与老师的偶然闲谈,让他踏进了另一个领域。“现在瓷板画多,超薄的陶板画少。青砖厚,制作相对容易;陶越薄,越容易变形开裂,对技艺要求就越高,制作难度就越大。你可以在这方面下点功夫,让陶板在‘薄’和‘平’方面往前推进一步……”
  老师的话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制陶就是要推陈出新,更薄、更平的陶板,也是制陶艺术新的呈现形式。”徐兵思索着。
  研制超薄平面陶的过程就这样开始了。这就像是猜谜,谜底只有一个,但材料选用、技艺改进、温度控制等等因素组成的谜面却有很多,如何在这些因素的组合中找到唯一答案,是漫长的摸索过程。他只能在老师教授青砖制作的基础上,慢慢研究、摸索。
  一次次开窑,失望一次次扑面而来……
  徐兵的妻子至今还记得那段时光:“一看到他面色铁青,我就赶紧跟闺女说,这几天离你爸远点……”
  功不唐捐。一天,开窑之后,巨大的惊喜一扫先前所有的失望——— 三朵浮雕牡丹,花团锦簇,国色天香,器型完整!那是他半个月没踏出家门、日夜操刀而成的一件作品。
  成功了!泥火相谐,奏响了新的旋律。
  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和技艺水平的不断提升,徐兵制出的平面陶越来越平薄,最薄的仅有2毫米,成品率也越来越高。
  找到了那个谜底的徐兵由此进入新境界,他对制陶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作为制陶这门艺术的传承者,我有责任、有义务去开拓创新、发扬光大。古人艺术成就那么高,如果我只能坐享其成,那么我对不起古人,也对不起后人。”

笔墨当随时代 制陶亦然
  徐兵是个完美主义者,每做一件作品,他都亲自设计、制作,以打动人为最高追求。
  他不断提升着自己的综合素质:制陶的十六道工艺已经炉火纯青,他便在绘画、书法、篆刻乃至音乐等领域深耕易耨。“艺术是相通的,要从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
  同时,他主动以当代人审美为导向,对传统工艺进行创新。“黑陶固然精美,但人的审美是多元化的,因而陶也可以是多种颜色的,比如这几件。”徐兵指了指工作室长桌上一排平面陶摆件。
  这几个摆件图案都是苍龙图,但颜色却各不相同,除了黑色,还有青色、黄色、红色乃至泥坯的原色。
  同样的坯,烧出来的成品却是不同的颜色,正应了那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背后,是对不同温度、火候、工艺的精准掌控。
  徐兵喝了口茶,又指指桌面,说:“颜色不同,功能也可以不同,比如我正在考虑做一个平面陶的茶台。”他解释道,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艺术品也需要宣传和推广,而把陶器做成实用品,让其进入千家万户,那就是一种绝佳的传承!
  清初画家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徐兵深以为然,他正准备制作陶制的茶叶罐、茶具等实用器具,让陶艺走上更广阔的道路。
  而“平面陶+日照文化”这种形式,也是徐兵继续探索的重点。“下一步准备做平面陶的《海上碑》,再往后,夸父追日、姜太公、‘圣公’项槖……”谈到这里,徐兵跃跃欲试,满怀期待。
  正如徐兵所说,平面陶其实就是一张纸,在上面可以创作各种主题的作品。这张纸也可以成为一张名片,来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讲述日照故事、展现日照风采。
  因此,平面陶还肩负着新的使命。
  陵谷沧桑、东海扬尘,陶艺跨越数千年而来,是先人智慧的馈赠;而在日照这片热土上,徐兵正带着陶艺,走进景区、学校、博物馆,更走进寻常百姓家中。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3 版:文旅周刊】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泥与火的馈赠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