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凝街道红泥崖村发展特色产业,助力村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全媒体记者 卢昱东
通讯员 丁 飞
五莲县洪凝街道红泥崖村,这个原本的脱贫攻坚“明星”村正在发生巨变———一个个小蘑菇“变身”成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带动村集体、村民双增收的大产业。
4月15日,走进红泥崖村香菇生产基地,远远望去,10余栋标准化香菇大棚在高坡平地中次第排开,微风吹拂,阵阵菇香随风袭来。棚内,10余名工人正忙碌着将香菇菌棒上架。
“这是我们新上的香菇菌棒,预计下周就能收获香菇了。”红泥崖村党支部书记张守英说道。
红泥崖村三面环山,土地相对贫瘠,经济作物种植受限,村内的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剩余老弱病残失能半失能的“老困孤”群体生活极度困难,被确定为市级贫困村。
从2016年开始,红泥崖村探索实行“互助养老”模式,实现了贫困妇女脱贫和失能老人解困“一举两得”,在去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红泥崖村党支部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带领老百姓奔向更美好的新生活?在张守英看来,“发挥产业的力量,为振兴乡村注入活力。”
经多方考察,结合村庄实际情况,张守英依托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立足自身实际以“支部引领、党员带头、村民参与”的方式发展食用菌产业,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
起初,她的想法未得到村民认可。大家认为本地没有种植蘑菇的经历,气候达不到要求怎么办,种植失败怎么办,投入进去亏本怎么办……她一一耐心解释,并多次带领村两委成员及党员群众到外地考察食用菌种植项目,寻找口感最佳的食用菌品种。
为真正打消村民疑虑,她承租了洪凝街道罗圈新村8座大棚种植羊肚菌和大球盖菌,并将自家苗圃大棚改造为香菇种植大棚,从山东农业大学请来3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验种植。
今年以来,罗圈新村大棚羊肚菌产量亩产100余公斤,大球盖菇产量亩产1500余公斤,自家实验大棚香菇总产量更是达到了1万公斤,用实际行动展示了食用菌项目落地的可行性。
看到大棚蘑菇试种成功,很多村民都想加入合作社。为鼓励更多人参与进来,让村民在家门口致富,红泥崖村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建成菌类种植大棚承包给村民,节省村民建棚、修路、打井等各项前期投入,并提供菌种、菌棒及各项技术支持,确保村民能种出好菇,真正做到了让村民“拎包入驻”。
目前,红泥崖村新建了14个食用菌大棚,全部被村内党员、群众抽签承包,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6万元。同时,红泥崖村帮扶灵山村修建了5个食用菌大棚,为其提供人才、技术服务,带动灵山村同步发展。
“我们将发挥好典型引路作用,广泛招引合作企业,在村内建设菌棒厂项目,扩大产业链,把小蘑菇做成强村富民大产业。”谈及今后打算,张守英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