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张玉村:“海归”只为家乡情
  

本报通讯员 姚文凤
  出生于中楼镇彭家峪村的张玉村16岁就离乡打工。作为中国第一代农民工,他随着务工大潮去过很多地方,从事过许多工种,是一个真正吃过苦的人。
  20多年的务工生涯,其中国外13年。他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1400余名产业工人的“领头羊”,参与施工的桥梁40多座,其中世界级特大桥10余座,年产值达1.5亿元,创收外汇近3亿元。跟着张玉村在国外务工的团队人员多来自彭家峪及周边村子。
  这些年无论走多远,他对家乡总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结。怀着这种情结,2017年前后,张玉村带着8000多万元的投资规划回到中楼镇,在彭家峪村附近选了一块地,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
  张玉村从小有个梦想,通过自己其他行业积累的资金,创建玉村农业平台,带动周边的老少爷们还有闲置的劳动力就近就业,让周围的农户一步步富起来。
  示范园建成后,他将其中10个冬暖式蔬菜大棚采取承包取利模式与周边的几个村合作,七成收益用于帮扶村集体经济,1000多名群众直接受益,另外三成用于公益事业。
  作为现代农业的先行者,玉村农业采用多种模式种植蔬菜、水果等,一年到头有活干。依托这项产业,周边村子的老人、妇女等闲置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为了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张玉村还通过自己的平台和渠道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让农产品不仅卖得掉,还能卖得好。
  都说创业是艰难的,这句话曾是张玉村的切身体验。2020年8月,一场突降的暴雨给他带来重大考验。看着一批即将上市的水果、蔬菜淹没在洪水里,那种心疼的感觉张玉村至今铭记。然而,洪水淹得住土地,却淹不灭他的热情。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他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按照前1至5年持续投入、5至10年见效益的发展规划,张玉村将回乡创业、造福家乡的决心转化为一点一滴的耐心,不急于求成、不拔苗助长,稳扎稳打培育有机品牌。
  如今,玉村农业的蔬菜、水果一年到头不断茬。有机草莓刚摘完,大棚蓝莓接着上市;西红柿还没过季,茭瓜、芸豆又到了收获的时节,热带果品在这里更是长势喜人。各类蔬果供不应求,高标准大棚比预期提前见到了收益。
  三载时光在坎坷和汗水中过去,在经历过挫折和考验之后,这片让他魂牵梦萦的土地,给他更多的还是欣慰。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区域·岚山】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张玉村:“海归”只为家乡情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